11/07/2008

Shame on Whom

在網上看到有人寫:

老爸,對不起了
如果我身上有任何XX人的基因..I am shame of it.
害丁丁一口咖啡,差點沒笑得噴出來。(為免政治口水,轉移話題,基因來源在此馬賽克之了)

原文作者恥於自身的基因,還來句英文,結果恰把自己變成這個基因之恥。實在是太反諷了。

說起來,這又是英文基本觀念不清、英文聽力含混,因而產生的自造英文。

其一,shame 是名詞。試用 terror 代入:
I am (the) terror of it / the neighborhood. See? 你自己就是那個 terror。
I am (the) shame of it / mankind. 你自己正是那個 shame。
其二,正確的形容詞是 ashamed,一如 terrified:
I am terrified of it.
I am ashamed of it.
問題可能出在,當初原作者初聽別人用這句話,卻既沒聽見字頭 a,又漏聽了字尾的 d,不但像 how is going, who care 一樣,成了菜英文,還正好罵到自己。

11/03/2008

七號,海角

初聽到「海角七號」這個片名,不知怎地,直覺還以為是艘船名,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地址。

既然是地址,又可來飆一下英文片名了。若選用向譯入語完全看齊的譯法,「海角七號」作為地址,英譯時應該譯為英語式思維由小而大的 「7, Cape」,而不是中式由大而小的地址邏輯 「Cape No. 7」。

英文地址的寫法,原則上由 Street number、Street name、City / Town、Province / State、Zip code 五項組成。如下:

Any Body
123 ABCD Road ==> street address
AnyTown, AnyState 12345

Street number 指你家是第幾號的門牌號碼,不是第幾街的街號。街名與門牌號碼,Street number + Street name = Street address,號與街中間沒有逗號隔開,門牌號碼之前通常也不用加 No.。所以知名的唐寧街十號是 10 Downing Street,而不是 No. 10 Downing Street,更不是 Downing Street No. 10。

但因為海角不是街名,為免混淆,英譯時加上一個 No. 也無妨,譯作 No. 7, Cape,或用描述法:No. 7 at Cape。至於 Cape No. 7,或 Cape 7,從英文角度解讀,是「第七號海角(岬)」的意思,而不是「海角內的第七號(單位)」。若再加上 SS領銜:SS Cape No. 7,就真成了船名「海角七號丸」了。:-)

話又說回來:Cape No. 7,雖然不符合標準英文地址元素排序的格式,看起來、唸起來,卻的確鏗鏘有力,說不定還可以特意產生多義、歧義的文學朦朧效果,也不算太差。而中文片名的「海角」一詞背後,更多了層天涯遙遠的意象蘊義,真是好名字!

不過,丁丁又有問題啦。到底海角七號的七號,是指門牌號碼,還是地名的一部分(如「三」張犁)或區段地段號?丁丁不懂日文漢字用法,「台灣恒春郡海角七番地」的「地」,是指什麼呢?

p.s. 謝謝小布在老貓學出版提供的答覆,丁丁又問了姑姑,原來「番地」是地塊的意思,英文是 lot 或 block (視分類層級而定)。七番地:第七號地段,不是第七號門牌號碼。所以海角與七號的關係,或許類似「台北郡基隆河畔一番地」的組成與意義?若依此脈絡,這個日文地址全文,「譯」成中文「海角七號」,其實是指「海角七號地」:一個區塊,實際門牌號碼不詳,那麼譯成 Cape No. 7 (第七號岬區),還算不失正確。

再及:street number 的用法,再度證明英文麻煩搞怪,其他所有的 XX number,都指這個 XX 本身的號碼,比方 lot number、block number、appartment number、suite number,都是如此。偏偏這個 street number 卻不是街道本身的號碼,而是街道上個別門牌的號碼。為什麼不乾脆就用也是現成的 building number 或 house number 呢?唉,也不成,因為一個 building 裡可能有很多戶,而 house,也不成,請看 Our Castles (一) 對 house 一詞在美國的定義即知。

10/22/2008

2008年目睹之怪現狀:天才小騙與名師、總監、媒體

當老竊賊遇上小騙子:老少騙子的政治與神鬼八卦事件,竟也牽扯到英文,真正是多采多姿!但這些名師、總監的荒謬奇特反應,以及記者自以為是的報導評論,更令人啼笑皆非,與 baby changing 半瓶醋事件同樣叫人捧腹。請看以下兩則媒體報導:

對於他所寫的英文,英語名師徐薇說文法沒錯,唯一有問題的是「Your act and the words you use are true reflections of who you really are.(你的行為和用語可真實反映你自己)」中,「use」要加「d」。時代國際英日語中心行銷總監楊淑惠說,「use」在此不加「d」也可,從文字看來,感覺黃是基督,但她直覺反應是「像抄襲」。(壹蘋果網路

英文老師徐薇:「這是很常用到的,勵志性文章裡面的句子,可是這種句子並不很個人化,他這個英文是很道地的美式英文,很像心靈書籍、勵志書籍,裡面看到的句子。」語帶保留,因為通篇文章用的是道地的美式寫法,和自稱英國出生的黃琪背景有出入,仔細看,有部分文法錯誤,像是「use」要加「ed」,不過其他像是「zero sense」和「call me names」句子,都是罕見的用法;是不是轉貼網路文章,還是問號?(TVBS

這就令人不懂了。「Your act and the words you use are true reflections of who you really are. 」句中的 use 為什麼要用過去式?名師似乎也該複習一下時態的文法、語法、用法。依照徐女士這個時態邏輯,常見的一句英文說法:We are what we eat,難道也應該改成 We are what we ate 才正確囉?(需知這句話若用 ate,其實另有時空意義)。

此外,這句話又在哪裡反映黃是基督徒?依丁丁看,聽其言觀其行,更像孔孟的儒家門生呢。總監對西方的認識,看來可能與一般西方人對東方的「認識」不相上下。

什麼是「道地的美式用法」,什麼又是「英式背景」?記者好像忽然變成語文專家了。「罕見」二字,更不知從何而來,所據者何?call (someone) names 是個再常見不過的用法,是英語世界不分英美一般常用常見的說法。zero sense 的使用同樣也是 common sense。 台灣媒體常常就自身有限的程度與 zero sense 妄下論斷,這才是全球罕見的怪現象。

抄襲之言更是匪疑所思,難道名師、總監言外之意,是吾國吾民皓首苦學英文,也永遠都不可能寫出這等平常而不失通順的文字?天下文章一大抄,學習、常識,本來就從生活中閱讀中擷取消化而來,為何只能是抄襲才寫得出來?不過徵諸名師與總監發表的以上文法與文化意見,這擬似抄襲的評語,也許同時在反映「師與生」的水準吧!

如果 TVBS 記者的可笑「評論」,真的是間接引述名師或總監的「專家之言」,那就更是台灣投入如此多時間金錢精力之下,英文教育的大災難了。不知為不知,語文本來無涯,不知不稀奇、不可恥,人生永遠在學習。但不知以為知,而且是有頭銜的行業專家的不知以為知,這簡直是雙重災難了。

順便來個無獎徵答:

calling her name
calling her names
各是何意?

後記:因為這新聞弄得有點兒超過地大,丁丁特地到黃小天才的網站瞧瞧本尊寫的英文。看過之後,必須說:黃小弟的英文真的不錯,而且是很有程度與實力的活英文。如果他並未如他所言,曾在英語國家受過教育,而是我們本土教出來的成果,丁丁建議大家趕快去那個學校報名找他的老師學英文,比一大堆所謂名師好得太多了。台灣英語教學的災難可以轉悲為喜。不過,丁丁猜想,黃小弟弟的英文程度,主要還是和他本人可能的海外就學經驗或個人語言才能有關。

又後記:(純就英文論英文)陸續又有一些媒體報導與反應,真令人愕然台灣莫非真成了黑白顛倒的光怪陸離怪社會?英文教師的基本英文程度有問號,英文zero sense者反而大辣辣地公然質疑英文good sense者的英文程度。因此更令人疑慮,如果知道自己不足,還可以補救;不知自己不足,個人便失去了補救機會;更自以為正確地大不慚開口胡亂批評,混淆是非影響他人認知。喪失了辨別能力,也就等於戕滅了學習能力,整體程度危矣殆哉!台灣整個社會投資英文學習幾十年,在baby changing與這次事件上,可謂反映了全體的教學與學習成績單...

9/23/2008

What's In a Family

前幾天看電影台,鏡頭裡一對夫妻在爭執,

妻子:But honey, I want to start a family with you...
字幕:可是甜心,我想和你成家...
咦?小倆口不已經是夫妻了嗎?

中文的「成家」,是指結婚。
英文的 start a family,則指開始生小孩,養兒育女,begin to have children。

- When are you going to start a family?
「你打算何時成家?」(X)
「你(們)打算何時生孩子?」(O)

- We were married in 2001 and decided to start our family two years later.

英文「建立」的這個「家庭」,不是只有一夫一妻,卻更側重在父母子女,也就是「親子」建構之上。

仙姑回報,有本英語教學雜誌「某某Talk」2008年9月號(最新一期耶),網上「精采摘要」即有此一條:

Say it Right 台客美語
When Are You Going to Start a Family? 你何時要成家

丁丁高度懷疑,該雜誌這個專欄的標題〈Say it Right 台客美語〉,不是故意搞笑反諷,就是匪諜來搞破壞!!

9/18/2008

I Care

全民英文運動熱烈,所以大家說話、寫文章,不時喜歡夾幾個英文字、英文語、英文句,似乎不如此不能表示意思之精確、語氣之強調。可惜的是,所夾用之英文本身,卻往往十足貫澈中文之規則,使用中文之語法,真真體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精神了。

有鑒於此,丁丁先前曾提倡「即使中英夾雜也要正確」運動,讓中歸中、英歸英,即使合用併用夾用雜用,也要像沙拉一般,雖合一盆而仍各守本體本質;而不是小熔爐,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弄得中文像英文,英文像中文,面目不分而甚至全非了。

今天要報告的「中英小熔爐」,是:

Who "Care"
丁丁隨手問了一下 google 仙姑,她老人家開示:台灣網站共有 54,800 個 "who care" 的用例,當然這數字包括英文文脈下正確的使用狀況(請見下文說明)。但一眼望去,屬於中英夾雜式的熔爐型錯誤所在多有。比方:

廣告文案:在乎多一點,問題少一點「這也沒什麼啦」、「I don’t care!」、「Who care?」是時下人們最常在耍帥時掛在嘴邊的幾句話。但是在職場,如果想靠這幾句話在社會闖盪,那是絕對萬萬不可!

文章標題:我就是我,Who Care!

文章內容:誰知道啊,who care!
Who 作為問句之首的概稱主詞,乃是第三人稱單數,所以句中的現在簡單式動詞,務必加 s,也就是:

Who cares!!
Who doesn't care!
Who knows!
Who doesn't know!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who care 是正確的呢?如果 who 是關係代名詞,以子句形式,描述前置的複數狀態名詞
We are citizens who care about our nation.
People who care about others don't feel lonely.
How to motivate students who don't care.
Bikers Who Care, Inc (社團組織名稱)
當然,某些不在乎先生或差不多小姐也許會認為:

Who care 這個 who care 用得正不正確啊!...
耍帥或耍酷的意義,豈不功虧一潰了嗎?
(啊?不是,是?who care!誰乎啊...)

嚴肅的問題是,台灣整個社會對英文教育花了這麼多資源,每個人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學習,喜歡中英夾雜的人口想來對英文多少也有些概念,為什麼,為什麼對這麼基本的使用、明顯的錯誤,卻一點都沒有自覺與敏感度呢?正如 Taiwan: Touch Your Heart 這麼顯然的病句,為什麼幾乎不見全國大中小學英文老師與外語科系的眾學生出來質疑,他們都(學)到哪兒去了呢?

其實,會不會英文,英文程度好不好,不是那麼嚴重的問題。問題是付出了如此高昂的投資(或代價),所得的回收卻如此地低,這本益比,也未免太差太差了吧。

8/10/2008

歲次戊子

新加「站內飆尋」,可以方便地尋找丁丁飆過的舊文。

可是這個google 仙姑提供的beta功能,似乎有點兒毛病(還是丁丁功夫不到家?),無法正確解讀中文關鍵字,所以麻煩大家在搜尋結果頁出現時再打一次,要找的相關舊文就出來啦。

後記:結果發現多此一舉,竟忘了左上方原已有blogger.com提供的同樣功能。

8/04/2008

焦慮症與半瓶醋

聯合報「換嬰兒」的烏龍報導事件,真正令人「啼笑皆非」(借蔡記者本人語),續之而起卻是一股悲哀。

哀一:英文焦慮症:不會英文猶如奇恥大辱。此全民之哀也。

哀二:機關單位輕看翻譯之事,外人一批評,又人云亦云,不求是非,甚至推諉外人。此台鐵高鐵之哀也。

哀三:半瓶醋現象:學了一些英文,就以為很會英文,望文生義,不求甚解,難以進步。此報導中那位Judy小姐之哀也。

哀四:媒體完全放棄新聞專業,毫無求證的精神與能力。網上看到,朋友聽來,就直接抓來大做文章,胡亂發揮。此聯合報記者蔡小姐之哀也。

哀五:更可驚懼者,台視、TVBS等台不假思索,照抄一通,隨即跟進。此媒體全體之大哀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道,不可恥,看了覺得有疑問,卻不廣為求證,更貿然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難道,大家都忘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嗎?

可憐蔡記者還東奔西跑拍了那麼多照片,訪問了張三李四那麼多人,卻徒勞無功。查證不得法,也是訓練不到家之憾。白忙一場,反惹笑柄,真正是much ado for goofing.

難道,大家都忘了,網路時代,有一位神通廣大的姑姑,古仙姑嗎?

當然,請仙姑指路也是有方法的,否則也會走上歧途。

雙鐵翻譯又出包 尿布台變成換嬰兒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2008.08.04 03:36 am

雙鐵翻譯又出包。旅客發現高鐵及台鐵都把尿布台譯成「Baby Changing」,換尿布變成「換嬰兒」,讓人看了啼笑皆非。

曾經帶著小朋友搭台鐵轉高鐵的Judy說,有次她使用太魯閣號的廁所,拉下尿布台的板子時忍不住「噗滋」笑出來,因為上頭居然寫著Baby Changing,「我邊換尿布邊想像,我的小孩會不會突然『咻』地被吸走,換成另一個小孩出來。」

她心想「台鐵的英文可能比較遜,高鐵總不會錯了吧?」沒想到,她發現高鐵的翻法也是一模一樣。不禁開始懷疑是自己少見多怪嗎。她再去捷運廁所,捷運翻成「Diaper Change Zone」,「聽起來總算比較合理」。

雙鐵尿布台的爆笑翻譯,在網路上也引起討論。有網友就說,外國人可能不敢把嬰兒放上去,「怕『洋娃娃』被換成黃皮膚黑頭髮的小孩」;有網友也說,他每次經過高鐵廁所時,都會忍不住想像有「換嬰集團」躲在小房間秘密交換小孩。

曾參與研考會制定官方版雙語系統的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曾泰元聽到雙鐵的翻法直呼「很不可思議的錯誤」,認為應該翻成Diaper(尿布)Change即可。一向給人「英文很溜」印象的高鐵也承認,Diaper Change的確比較符合原義。

高鐵公司發言人賈先德說,高鐵的尿布台翻譯有兩種,車站廁所是翻成Diaper Change,車上則是Baby Changing,高鐵近期會檢討。

台鐵機務處處長魏炎明聽到Baby Changing的翻譯也皺起眉頭說,「真的有點怪,怎麼變成換小孩的地方呢?」聽到高鐵的翻法也一模一樣,他說,會去請教高鐵「看要不要一起改」,以免鬧笑話。

台鐵不是每種車種的尿布台都翻成Baby Changing,但巧的是,包括太魯閣號、專跑花東DMU3100的柴聯自強號及高鐵車廂,只要是日本原裝進口的車廂都是翻成Baby Changing。高鐵推測,極可能當初車廂從日本進來時上面的英譯就是如此,「大家也知道日本人的英文不是頂好」。

7/14/2008

Our Castles (二)

前文說到私家堡壘的外相 (exterior),現在再將鏡頭向內推進,看看美式一般家宅的內相(interior)用語。

進得門來,先是門廳(foyer),接下來多是 living room,說也奇怪,這字面直譯為「起居」之室的所在,其實是用來招待客人的門面廳(show room),而非一家人起居生活之所,因此丁丁姑稱之「外廳」。「家庭間」(family room)才是自家人睡覺吃飯之外享受天倫共聚之處,丁丁稱之「內廳」。兩廳必須各自備辦沙發桌櫃組,未免重複,因此有些人家遂走實際路線,採大間制(great room),內外交功能合併,合二廳為一大廳。

若要做個類比,現代住家的 living room,應近似過去 drawing room 的功能,family room 則是 sitting room(起坐間)。drawing room 不是畫室,而是withdrawing room,女士的房間(ladies room)。英美「舊」小說裡,晚餐用畢,女主人帶領其他女士、女客起身退出(withdraw),叧至別室進行優雅談話,留在餐廳的男士此時遂可開始放心地吞雲吐霧,百無禁忌,或論公事、或談男士專屬話題。語畢,再同赴 drawing room 與女士們相聚用茶,進行餐後兩性皆宜的男女共同社交時間。

民以食為天,吃飯這個動作的進行場地往往也分門面與實際。Dining room 擺上正式六人以上大型長餐桌組(dining set),堂皇氣派,配有漂亮的展示櫃(cabinet),精緻瓷器在內一字排開。餐桌正中央是美麗的花飾燭臺,概稱centerpiece。這是用來請客宴賓的所在,至於自家平日用餐,比較大的房子通常設有 eat-in-kitchen 空間,廚房一角放上小餐桌椅組(dinette set),迅速確實,排場俱免。講究的人家在室內向陽處還有早餐角落(breakfast nook),清晨的陽光流瀉入室,吃早飯看早報,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主臥室(master bedroom)多是套間(suite),附有主衛(master bath)。壁櫥(closet)往往不只是櫥,而是可以走進去的衣帽間(walk-in closet)。當年黛玉入府,依賈母而居,寶玉將自己原住的碧紗櫥讓給妹妹睡,這個「櫥」,同樣也不是個「櫥」哩。大型主臥另附有起座區(sitting area),沙發、寫字枱,一應俱全,以供會周公之餘私室閒坐。

浴室之內:浴缸(bath tub)、淋浴間(shower stall,公共廁所內那一間間隔間也叫 stall)、臉盆(basin)、抽水馬桶(toilet)。豪華浴室內更有按摩浴缸 (whirlpool bath, jacuzzi)、上台階下台階的羅馬式豪華大浴缸(Roman tub)。一般人家通常有兩套半衛浴空間,那間不設洗澡裝備的半套,美名撲粉間(powder room),設在堡壘一樓供客使用,務必裝飾佈置地美侖美奐、香氣宜人,蓋又是堡壘門面攸關矣。

Our Castles (一)

A man's house is his castle (一個人的家,是他的堡壘),外人止步,堡主最大,這句英諺可謂家喻戶曉。邱吉爾也說: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我們造房子,我們的房子又造了我們)。傳播學者麥克魯漢則說:房子是媒介(media),是集體保溫的手段,是我們身體溫機制的延伸。我吃故我在,我住故我是(we are what we eat; we are what we live in);房之用,大矣!

近來本島流行以美式住宅或所謂歐風別墅號召。老美若說他要買「房子」(house),意思便是指買獨棟獨戶家屋(single family home),集合式住宅可不算 house。房子有地(lot),最好前後左右是林子(woods)是空地,有景(view)可看,而沒有其他人家直接四目相對,景觀價自然較貴,這樣的地是 premium lot(高價地)。

獨棟家屋姿態不一,隨時代與地區有不同的流行風格。一般常見有小巧玲瓏的鱈魚岬小方屋(cape cod cottage)、牧場式平房(ranch)、中規中矩的殖民式(colonial)、空間開放的當代式(contemporary)、古色古香的維多利亞式(Victorian)等。從建材、平面格局(floor plan)到正面外觀(façade)、屋頂、門窗,各有特色。但十之八九,多屬木造結構(wood frame / timber frame),講究的則正面貼磚(brick front)、或抹上西班牙風格的灰泥(stucco)、或做成都鐸式(Tudor)桁樑,但都只是門面虛飾(façade)。

家屋戶外的基本配備:前後院(front / back yard)、車道(driveway)、車庫(garage)。院子有景觀設計(landscaping),花木扶疏。草坪(lawn)美侖美奐,按季傾灌銀子:施肥(fertilizing)使其長,及長再修剪(mowing)抑其長。男主人或使用手推(manual reel mowers)、機動(self-propelled mowers)、或開著戰車似的機器(riding mowers)除草。草地是家家戶戶的面子,士可殺,草不可不除。可是籬笆另一邊的草總是比較綠(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

買不起獨屋,住不起豪宅(mansion),或城裡地狹人稠,或實在不想再為除草死而後已(mow till you drop),可以住集合式住宅。獨棟家屋可裝備成多家庭使用(multi-family house),各有廚浴空間,通常法令規定最多只可四家。連棟式(attached)有樓有底的透天厝是 townhouse,因為最早是在城裡(town)起建,腳下的地是你自家獨有。單層住戶的公寓樓是 condominium,簡稱 condo,室內空間是你的,佔地為大家共有。所謂 apartment式建築,通常屬於同一位房東(landlord)、屋主(owner),出租給不同房客(tenant)。另外還有合作式公寓(cooperative apartment building),住戶同為共有屋主,管理嚴格挑剔,你想買一戶、搬進去?先要通過委員會重重考核。

室外(outdoor)英語大致如此,室內(indoor)英語下回分解。

閒話四川

丁丁鎮台之寶文 

姑姑新從重慶來,我們都嚷着要她講那邊的情形。她雖經數千里的跋涉已很辛苦,但是一點也不猶豫的答應了我們的要求,我們姊妹們圍繞着她,都睜大了眼睛,扯起了耳朵,靜心的聽着。她開始講述,聲音十分嘹亮:

  「當然你們都未到過四川,對於那裡的想像各有不同。我今天雖不能說得叫你們如身臨其境一般的生動,但也多少的改正一下你們對四川的憧憬。有些人把四川想得荒島一般,有些人又把四川想的一分奢華。其實都不對。它既不荒蕪,也不浮華,乃是青翠可愛,純樸的,是一個有靈魂的、有朝氣的抗建份子的薈萃地。但是,我要告訴你們,那裡不會絕無腐敗的渣滓在黑暗的角落,做有害國家民族的事。不過那是少數,絕對的少數。因此我們還是樂觀的。

  「六、七年來的見聞,一時也說不完,我先告訴你們關於四川的風土人情吧!

  「在地理上你們已經知道些關於四川的人文情況。我說點地理上未記載的事吧!你們知道四川為一盆地,成都適在盆底,故周圍是數百里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但重慶則在盆沿上。所以重山疊翠觸目皆是,重慶市就建築在一座山上,有一首打油詩形容的很好:

  『巍巍重慶府,山高路不平;
   喝的兩江水,住的石頭城。』

  我在宇宙風上還見到一道小詩是描寫四川山景的,也很恰切:

  『左面一重山,右面一重山,
   翻過面前山,前面還是山,
   身在山兒中,心在山兒外,
   願得奏凱早還家,平原漠漠天之涯。』

  「由於此詩,你們就可以推想四川的山是如何的連綿蟠結,和外省人在四川住久了渴念平原上故鄉的心情了。

  「四川的天氣很暖,幾乎沒有冬,又少見雪,即使有也是很多年才下一次的。我到四川六七年,只見了一次雪,厚不及指,俄頃即化,有活四五十歲沒見過雪的。所以四川只算是有春、夏、秋三季,有件薄棉袍便可渡過冬日,什麼大衣、棉褲、毛襪、手套、絨帽、棉鞋,都用不着的。

  「四川的山全年皆青,尤其在十一月,橘子都熟了,遍山萬綠之中,雜以千紅,真是美麗極了!

  「每個山上都有飄帶似的瀑泉,水聲潺潺,猶如彈琴一般,遊人在此,怎能不生歸隱之念,神志飄飄欲仙呢?

  「四川終年食米,因山墾田植稻,登山俯瞰,宛如層梯,整齊的排列着,尤其在初春時節,新生未久的稻苖,恰似我們寫字台上玻璃板下的綠氈一樣,茸茸可愛!

  「再說到四川的人情,一般人都說,四川人刁滑,我雖然有幾位好朋友是四川人,但我也不能否認這個評語。憶起我初入川時所嚐到的排外滋味,此刻猶覺憤然。的確,四川人是刁滑,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忠厚的當然也大有人在。

  「四川人謂夔門以下皆為『下江』,不論你山南海北,非四川人即是『下江人』。不成問題,我也是被他們目為『下江人』的。

  「四川的老鼠特別多,所以『下江人』稱四川人為『川耗子』,這也是因為受到他們歧視而起的一種自然反應。當時,我一聽到四川人說話便感頭痛,可是如今又眷念四川的好風光了。

  「就因為『下江人』和『川耗子』這兩個名詞,有一次,四川人和『下江人』鬧了一個好笑的事。事情發生的時間在前年的春天,地點是重慶大三元酒家。這一天大三元正告客滿,又來了三位少將階級的軍官,江浙口音,進門環顧廳中,只有左方一張桌子是一個人坐。軍官們出言不遜,對茶房表示叫這位單客讓位。原來這位客人是四川籍,任西康省某廳廳長,所以茶房不敢傳達,遂作好作歹商量着,請他們四位權在一張桌子上用點心。大三元菜色花樣特多,所以兩方面杯盤互相推來擁去,發生了無言戰爭,結果惱了一位軍官喊道:

  『茶房拿烟來!』
  『甚麼牌子?先生!』茶房應聲而至。
  『四川牌!』
  『先生!沒有這個牌子的。』茶房莫名其妙的說。
  『混蛋!金鼠牌的也不懂嗎?』茶房惶恐,正為難間,那位廳長老爺也喊道:
  『茶房!拿烟來!』
  『先生!什麼牌子?』
  『下江牌!』
  『先生!沒有這個牌子。』
  『混蛋!連強盜牌都不知道嗎?』

  由這個實事,你們便可想見四川人和下江人之間的態度了。

  「四川人有一種習慣,不論男女都用一塊白布包頭,初見時還以為他們是穿孝呢!後來見一個個都是這樣,尤其逢集(四川叫趕集為趕場)全是些白頭擁來擁去。經過探詢之後始知相傳是給孔明穿孝,三年之後,遂成習慣,取下來便頭痛,所以相沿至令竟不以為奇。國府遷渝後,因為防空關係已改為深色布和黑布了。」

  說到此處姑姑疲乏的停止了。妹妹還要姑姑教她說四川話。「這個嗎?」姑姑說:「一時也說不完,剛入川時,簡直不懂,後來漸漸懂些了,也跟他們學着說。其實和我們相同也很多,只是語韻的音不同吧了。有些和我們全然不同的名詞,你們倒可學一學,這些名詞我日記本上記了些,你們自己看吧!」她隨從箱內取出日記一本。我們見在第二頁上寫有「四川話」三個字的標題,後面寫着:

  啥子(音啥哉--即甚麼)    雜包(零嘴)
  吃嚮(音吃燒--即吃午飯)    么師(茶房)
  過早(吃早點)         先人板板(祖先牌位)
  腦殼(音老,頭也)       抬包衭(敲竹槓)
  么妹(小妹)          毛弟(小弟)
  細人(嬰孩)          孃孃(姑姨)   
  大伯(父親)          小伯(母親)
  殺過啦(沒有了)        擺龍門牌(談天也)

 「其中『殺過啦』最有意思。起初我不懂,領教過多人才知是張獻忠殺四川時,經過一村,人畜不留,所以相沿用『殺過啦』表示已經沒有了。在四川,不論什麼東西用完了、沒有了,都會說『殺過啦』!你們看好笑不好笑?還有『雜包』一詞也是常說的,譬如你上街,你的朋友、同學甚至家人也一定要說:『帶雜包回來呵!』好了!今天已說的不少,明天再告訴你們關於四川的教育和其他一些有趣味的事情!」
  
  姑姑停止了講話,我的腦海浮上了一個印象,在萬綠的山上千紅的橘子呵!是我渴望的美果。何時我也去嚐一嚐姑姑的經歷才好呢。期待着吧!

(原載於民國三十二年皖北山東日報副刊)

物力維艱年代的報紙

7/07/2008

Statistics by T.S. Eliot

艾略特的小詩。
「現代」人一味迷戀科技,卻失落了歷史與人文;大師頗表不滿。
姑且譯義,揣其神情語氣,至於格律、韻腳,力不能及也...

Lady, you think too much of speeds,
大小姐,您太看重速度,

Pulleys and cranes swing in your mind;
滿腦子滑輪吊車晃動,

The Woolworth Tower* has made you blind
伍家摩天樓迷花你眼

To Egypt and the pyramids.
埃及、金字塔你通通不見。

Too much impressed by motor-cars
儘向那自動車咋咋稱奇,

You have a false historic sense.
你把那歷史通通搞錯。

But I, perplexed at God's expense
可我,則對著上帝的手筆納悶

Of electricity on stars,
竟能叫星兒都來放電,

From Brighton* pier shall weigh the seas,
這樣的我要到布鎮堤畔量度大海,

And count the sands along the shore
沿著那岸邊點數繁沙

Despise all moderns, thinking more
管它多少現代,心心念念、且想我

Of Shakespeare and Praxiteles*.
莎翁、普老


Woolworth Tower:建於1913年,六十層高,1931年前都是全球最高的「紐約101」。
Brighton:倫敦南邊英格蘭海濱勝地,舊日尤為時尚人等必去之處,也是奧斯汀小說人物身影流連所在。
Praxiteles:紀元前四世紀希臘雕刻家

7/02/2008

靈魂與身體的對話

A Dialogue Between the Soul and the Body
by Andrew Marvell (1621-1678)

Soul.
O, WHO shall from this dungeon raise
A soul enslaved so many ways?
With bolts of bones, that fettered stands
In feet, and manacled in hands;
Here blinded with an eye, and there
Deaf with the drumming of an ear;
A soul hung up, as 'twere, in chains
Of nerves, and arteries, and veins;
Tortured, besides each other part,
In a vain head, and double heart?

靈魂發話:
噢,誰能從這幽牢救出
一介靈魂,受盡如此多般束縛?
骨來綑綁,足來羈駐,
還有那手來禁錮;
這方為眼所矇,那廂
因耳鼓鳴鳴欲聵;
靈魂啊靈魂,高吊著,就如同,繫上了
神經、大小管脈的鎖鏈;
彼此折磨,苦上加苦,更被那
空空如也的腦袋,三心二意的心腸?

Body.
O, who shall me deliver whole,
From bonds of this tyrannic soul?
Which, stretched upright, impales me so
That mine own precipice I go ;
And warms and moves this needless frame,
(A fever could but do the same),
And, wanting where its spite to try,
Has made me live to let me die
A body that could never rest,
Since this ill spirit it possessed.

身體發話:
噢,誰能將我全然釋放,
脫離這專橫靈魂的囚禁?
那傢伙,挺直不曲,制得我
險境絕壁也得邁進;
激我、撼我,整我這身不必要的軀架,
(熱病豈不具同樣功效) ,
刁難試煉,無處可施,
要我活著以便死去,
令此身永無寧日,
只因這難以取悅的魂靈附了體。

Soul.
What magic could me thus confine
Within another's grief to pine ?
Where, whatsoever it complain,
I feel, that cannot feel, the pain ;
And all my care itself employs,
That to preserve which me destroys ;
Constrained not only to endure
Diseases, but, what's worse, the cure ;
And, ready oft the port to gain,
Am shipwrecked into health again.

靈魂回道:
怎樣的魔法啊,禁我錮我,以至於斯
為這與我無干的苦難,悲哀憔悴?
深陷其中,痛其所痛,
這原本無痛無感的我?
全付心力,盡遭它拿去自用,
保全了它,卻毀掉了我;
梏我制我,不僅飽受
病痛來磨,更可怖者──還要忍耐痊癒所苦;
害得我,常已就緒將登彼岸,
卻再逢船難,被那健康凌遲。

Body.
But Physic yet could never reach
The maladies thou me dost teach ;
Whom first the cramp of hope does tear,
And then the palsy shakes of fear ;
The pestilence of love does heat,
Or hatred's hidden ulcer eat ;
Joy's cheerful madness does perplex,
Or sorrow's other madness vex ;
Which knowledge forces me to know,
And memory will not forego ;
What but a soul could have the wit
To build me up for sin so fit ?
So architects do square and hew
Green trees that in the forest grew.

肉體應道:
可是啊,再高明的醫術,也難癒及
你教我嚐到的苦楚病痛;
先用希望之攣撕裂我,
繼以恐懼之痺顫撼我;
愛的瘟疫熱我,
恨的暗瘍蝕我;
喜極而癲使我不知所以,
悲極而狂令我不知所措;
知識迫我知,
記憶不放手;
除了靈魂啊,誰還有那本事
造我如此合身入罪?
如那建造之手劈之直之
霍霍向那生長於林間的綠木。

世界大不同--維多利亞 VS 喬治

2006 年一月舊文,也算是奧迷系列文章又一篇:

中時電子報(01/24/2006 )登出一篇「進入他者的世界 詹宏志vs.李安 斷背山」座談記錄:

:...譬如說「理性與感性」,那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世界,你不只是用那個劇本來拍戲,還要用所有人的行為舉止來拍戲,他們有一套在當時環境裡頭的生活,所以集體起來看來完全是一個陌生的語言,李安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到完全陌生的語言來講這個故事。我指的不只是英文而已,而是眾多合起來的全部...
:導「理性與感性」時,那是維多利亞的東西,我遭到很多排擠,因為他們不能相信我,我不歸在那個類型裡面,連英語都講不太好的人,怎可做這種事情呢?一定是英國演員給我抬轎太成功了,我的片子跟英國BBC的東西也不太一樣,他們說我不對味,但我是下過功夫去研究的。
兩位大師級人士都把《理性與感性》說成「維多利亞時代」的世界或東西。雖說 Victorian Period 或 Style 只是一個通稱,不必和女王在位的起迄年代完全重疊,但畢竟和奧斯汀社會有顯著區隔,不論文化、社會、經濟、科技、思想、政治、道德、風氣、時尚、服飾、建築、審美趣味...都各有其特色,不能混用。何況即使在時間上,也有相當距離:

奧斯汀: 生於1775年,卒於1817年,《理性與感性》1797年動筆,1811年出版
維多利亞:生於1819年,卒於1901年,1837年登基

奧斯汀小姐一生,都在喬治三世治下(1760年登基),即使在奧斯汀與三世先後「駕崩」之後,也又歷二君:喬治四世(1820年登基)、威廉四世(1830年登基)之後,方才換由我們一代女王包山包海的漫長時代開場。這前前後後屈指一算,離《理性與感性》也有近四十年的光陰了,世界與英國都變了很多。

維多利亞小姐榮任女王之前的四位喬治王,史上通稱「喬治時期」(Georgian),裝飾、衣著、家具獨具特色,建築上尤有鮮明風格,與維多利亞時代是兩種性格,兩者之間存有實質與明顯的斷代(當然兩個時代不能完全一刀兩斷,自有文化遞嬗的延續性)。《理性與感性》,便是發生在拿破崙歐洲與喬治英國年代的故事。而喬治四世登基之前,先當了九年攝政,為其父生病的三世代行政事。攝政期又有攝政期的時代與品味風格;現今有一派仿奧斯汀的類型小說古裝浪漫作品,便稱作Regency novels。Regency 情調與奧斯汀幾成同位語,Regency 小說派更視奧氏為其「鼻祖」,如同我們的愛玲小姐也有一大群或高或低的張派子孫。

當然,這種「民」末清初的現象,「進入他者的世界」際有時在所難免,或許是維多利亞名頭太大,大家就習慣性把她與十九世紀劃上等號(但殊不知霍布斯邦有云:「漫長的十九世紀」,實有甚於維多利亞一朝風俗也)。但是如果真把《理性與感性》誤會成維多利亞年代去研究、拍攝,那就代誌大條了。就好似把張愛玲筆下的上海、香港洋場誤植到北京,或把唐代與後唐、南唐混為一談,或把宋拍成了明。好在李大師想來只是口誤,因為此片畢竟沒拍成維多利亞的年代。

後記:

今天發現,李安後來在同年六月回母校台藝大的演講中,提供了正確的時間座標。他說:「比如《理性與感性》的時代背景是前維多利亞期,喬治王朝。」(聯合報 2006/06/02)

同年11/30 的《今周刊》519 期一篇李安特寫,報導也很正確:「他可以在《推手》、《喜宴》中探索傳統父權的式微、孝道的尷尬;可以在《理性與感性》刻描英國喬治王朝舊禮教下的愛情。」

如果大師口誤,其實是媒體之誤,看來聯合與今周這二位記者,遠較中時的「手民」高明。

6/27/2008

抄讀心法

看到一個很好的英文自學論壇,許多精采建議,包括泛讀、精讀、朗讀,都是極佳的學習手段。

三讀之外,丁丁再加上一讀:「抄」讀,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可以透過抄寫思索的過程,把語文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表達工具,不但會看也會用,能讀也能寫。抄讀的目的,正是為了會用、能寫。

抄讀有幾項原則

一.找自己讀得懂、己經懂的內容來抄,因為抄讀的目的不在了解原文內容寫了什麼 (what),而在深入體會原文如何表達 (how),以及為什麼如此表達 (why),也就是「用法」的其然與所以然。因此(尤其在剛開始使用抄讀時),看似越簡單的句子與詞語越佳。

二.抄的對象不用長,但要養成每天或固定抄讀的習慣,定期一小段即可。

三.抄的時候要慢,要眼到心到手到(加上口到亦可),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看慢慢抄慢慢想。抄完了,再一字、一詞、一片語、一子句、一全句,運用你已知的所學全力慢慢思考。並查字典、上網找資料,釐清疑點、增進全面理解。

四.更用功的,更有時間的,抄完之後,還可上網找類似的句法表達實例,加深印象,了悟變化。

五.最後把原句的表達法背起來,有機會立刻現買現賣用出來。

有時候如此精細抄讀之後,可能會發現原本自以為讀懂的這段文字,其實讀錯了,那就是又一意外收獲啦!持之以恒,並配合朗讀等其他手段,包你功力大進,是自學者極好的練功法。

例:此刻隨手點入CNN網站,有這麼一句:

As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s begin their search for potential running mates, we
want to know who you think would make a great vice president.
抄讀者模擬獨白:
為什麼用 as? 這裡的 search 後面為什麼有個介系詞?嗯,我還注意到 campaign、mate 都用了複數,這在文法上,以及與此句陳述的事實上,有何關係?you think 如何在句中插入使用?原來 make 可以這樣用?who would make a good wife, a good listener...
又例:美國麥當勞網站的廣告文案:

McDonald's is one of life's many small pleasures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enjoy every day. Great food. Fun to eat. Casual environment. Local and
familiar. And alwyas something new.
字都認識,文法也簡單。眼睛一溜就看過去,都懂。且慢,同樣的意思,自己卻不一定寫得出來。

立刻動手「抄讀」吧。

6/25/2008

「蝶」的巧遇

日前有幸接觸幾位即將聯展的金工藝術家,其中一位的展出專題為「疊迭不休」,以示重複「疊」落,流動更「迭」的創作理念,更有著與藝術永恆對話,「喋喋」於美之意。

疊、迭、喋,同音異義,幻化不休,巧思無限,意韻深長。

丁丁借花獻譯,靈機一動,將「疊迭不休」、「喋喋不休」的多重意念英譯為:

Forever Iterating and Alternating. An everlasting Reiteration about beauty.

疊:Iterate 重而覆之
迭:Alternate 輪替更易
喋:Reiterate 訴說不已

形、音、義兼顧關照,這個 word play,丁丁喜歡!

陸老夫子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自我欣賞一下,也要感謝美妙的 Muse 仙姑幫忙,她好像美麗「蝶」兒,偶然飛進我心中。

6/07/2008

他他不休

我們華人說英文時,常會不自覺地說:"my friend he ...",緊跟在名詞主詞之後多追加一個代名詞。

丁丁心中納悶,猜想這句構習慣從何而來,留神傾聽查看追蹤,果然在中文發現了源頭。原來我們經常使用這種「句型」:「我朋友他(怎樣怎樣)...」,這個多餘的「他」,真是太有趣了。

為什麼中文裡會出現這種習慣呢?問姑姑,也出來一大堆「我朋友他」、「我同學他」、「我老闆他」...國語之外,不知閩南語、客語、上海話、廣東話...也如此嗎?

的的不分

談到 of,就想起中文的「的」,以及 of 與「的」帶來的翻譯煩惱。

余光中先生寫過一篇「論的的不休」,詬病中譯與現代中文句中使用太多的「的」。丁丁倒是有另一煩惱,卻在「的的不分」。

Science of Democracy
vs.
Democracy of Science
vs.
Scientific Democracy

由於中文詞語字面本身看不出詞性,到底要怎麼譯,才不會令讀者把表示「所有格」的「的」,與表示「形容格」的「的」弄混呢?

「斷章取義」

英文句構糾結,因此學英文要會斷句:找出句與句、詞與詞的從屬關係,找出語詞配對單位。遇到介系詞時往往最麻煩:到底這個介系詞是屬於前面那個動詞的一部分,共構成具有特殊語意的 phrasal verb 呢,還是單獨存在成立?斷錯了章,往往就取錯了義。

比方下面這句佚名句:

When buyers don't fall for prices,
prices must fall for buyers.
妙處就在解破上下兩半句不同的「斷句」:
When buyers don't (fall for) prices, 
prices (must fall) (for buyers).
上半句的 for 和 fall 連用,成為「短語動詞組」(phrasal verb),兩字合在一起:fall for,產生與兩字分別存在下不同的新義:1) 上當而相信,2) 迷戀。下半句的 for 卻和 fall 沒有既定關係,兩字各按本字本意單獨成立。

最麻煩的是 of,下面是從書上抄來的一句宣傳語,鼓勵老人家做年輕孩子的精神導師。:
Your lifetime of experience
may become
their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lifetime、experience,到底誰形容誰,誰修飾誰?怎麼斷句?

(Your (lifetime of) experience)
may become
(their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還有:
He's (a giant of) a man, while she's (a wisp of) a woman.
可不是:
He's (a giant) of (a man), while she's (a wisp) of (a woman).

He's a giant (of a man), while she's a wisp (of a woman).

5/28/2008

That Invisible Hand

中國時報人間登出波斯詩人 Omar Khayyam 魯拜集英譯之中文新譯:

71
The Moving Finger writes; and, having writ,  
Moves on: nor all your Piety no Wit  
Shall lure it back to cancel half a Line,  
Nor all your Tears wash out a Word of it.

纖指能書妙執持,  
翻欲勾消入夢痴,  
逞盡慈慧與淚泉,  
半行莫洗涸天池。

此首另有黃克孫譯(書林版):

冥冥有手寫天書,
彩筆無情揮不已,
流盡人間淚幾千,
不能洗去半行字。

此詩嘆命運難挽,時間不回,人生寄旅,冥冥之手操縱乎?上天命定乎?人類自己寫就乎?Moving finger 一經寫下,即已寫「死」,已寫就的過去不能再改;或警示必然之未來,三更之事不會留越五更。波斯原文意象不知為何,但英譯明顯呼應舊約但以理書的 writing on the wall。

丁丁手癢,也想一試,卻不諳舊詩體例,也不想把「英譯版的波斯詩哲」譯成中國文人情調、中式古典意象隱喻、儒釋道人生觀,或甚至廟祝籤句。而方塊字一字一音,譯洋詩看起來也過於整齊,缺乏長短有緻之趣。更因字數限制,以致有時左支右絀難以曲盡原文全意。或許古樂府或詞牌的長短句式,更適合用以譯詩吧。

在此只能取巧,以白話入詩,勉強在形式上守個原英譯的十音節五步格與1,2,4著韻(但不巧連第三行也韻了,無法可施),以及原詩換行轉折。

The Moving Finger writes; and, having writ,  
移動之指在寫,一經寫定,

Moves on: nor all your Piety no Wit  
繼續寫去:任你虔求、智盡,

Shall lure it back to cancel half a Line,  
也難喚它回頭刪去一行

Nor all your Tears wash out a Word of it.
任你淚盡,半字亦難洗淨。

這種譯法,當然只是「實驗」,作繭自縛得厲害,如何增進詩味與可頌度,是下階段要努力的目標。

5/18/2008

奧氏定律與丁丁試譯(二)

前文略述奧氏定律的丁丁心得,現在談談丁丁試譯:

丁丁之譯,其實是個實驗,想看看能否以最精簡經濟的字數,有節奏的句構,而且不失時代氛圍的用字,亦步亦趨,傳遞原句要義、表現原句風格、保留原句形式。當然真正的好翻譯,不必一定要強保留原句形式,可能沒有意義,效果也不見佳,而且可能根本很難做到。但這只是自己給自己一個挑戰,算是遊戲吧。

It is a truth---------------------------------有件事實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舉世皆知:
a single man-------------------------------單身漢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而多金
must be--------------------------------------必定
in want of a wife.--------------------------缺個老婆。

呵呵,而且,連每個語意單位的字數都「幾乎」和原文一樣呢。

老實說,單單那個 single man 在前,in possession of 在後的語序,就想了老半天。慣常的譯法,是乾坤挪移:把形容述語搬到名詞之前,變成「有錢的男子」。可是如此一來,原句巧妙的對稱句構就不見了(man in possession of.... must be in want of):也就是單身男子如如何一,然後如何如何二;而不是譯成如何如何的單身男子,會如何如何。怎麼迴避呢?難道中文就沒有這種後置形容的表現法嗎?如何符合原句構,又像「真的」中文...終於...想出了這個「而」,樞紐一字,成了掛勾,可以往上一套,後接潛力出現。

用上「漢」、「老婆」、「多金」(乾脆「錢多多」好了),其實是不大滿意的,感覺有些兒粗或油,不似書中那畢竟 gentry 的社會。更精細些,也許可改成下面這一版,「多」和「少」相對(但這樣又似乎有點兒像少一件衣服的語意,不止一妻?);而且都以「子」結尾呢。索性,連「金」也送個「子」吧。

有件事實
舉世皆知:
單身男子
而多金子
想當然耳
少個妻子。

天哪,四字一唱,而且簡直押韻得厲害...但,好像更油了,不似奧家才女,倒像唱蓮花落了。再來一版:

有件事實,舉世皆知:單身男子而頗具身家,必定缺個妻子。

可是這個「頗」字,似乎在意義上較精準,節奏上卻有些滯了一拍,去掉?:

有件事實,舉世皆知:單身男子而具身家,必定缺個妻子。

乾脆,「而」也可以省了,去而存頗?:

有件事實,舉世皆知:單身男子頗具身家,必定缺個妻子。

5/17/2008

奧氏定律與丁丁試譯(一)

謝謝大家共襄天字第一句盛舉,每個譯法都各有切入點,非常精采。

關於這個名句,歷來學者名家分析精闢,丁丁在此就把博採眾家與自家心得的綜合報告一下:

1. 奧斯汀文字的慧黠犀利一向聞名,尤其在傲慢與偏見裡更處處機峰。所以她這開頭一句,直點本書核心主題(婚姻大事與金錢考量的關係),而且用字經濟精準而語帶揶揄,設定全書語言風格,絕不只是一個正經八百的字面平敘直解句。

==>譯文如何表達行間的神情風貌,反諷卻不失尖刻,謔而不虐?

2. 首先從意象塑造來看,她採用一種叫做 bathos 的文學手法:突降反差。先高高舉起,煌煌大旗,既是 truth,又是 universally、acknowledged,好偉大的論述,放諸四海皆準的宏論,鏗鏘有聲的巨大字眼。誰知接下來立時急轉直下,原來竟是這麼個世俗人事的 earthly truth。

bathos: a sudden change in speech or writing from a serious or important subject to a ridiculous or very ordinary one.

==>譯文如何保留原文語序 It is ... that ...,先高蹈後低庸?

3. 再論形式:除使用 It is ... that 句構引出 bathos 效果之外,還非常工整地對仗,用字乾淨準確:

"single" vs. "good"
"man" vs. "forturne" vs. wife"
"in possession of" vs. "in want of" (擁有 vs 沒有==>缺乏)

強烈的形式趣味,而且隱喻十足:fortune 不但與 wife 呼應,簡直就是相等,暗示妻子同屬男人的財產之一,物化意義呼之欲出。man vs wife 也巧妙,正是傳統以稱夫妻的用語:man and wife(這老式說法,自然也有性別順位主從從屬的文化意涵,如同 man and his fortune, his house, his dog...,而非對等的婚姻角色,或如中文「五子登科」,均係以男性為觀點與中心--不過這都是本文的題外話)。

==>譯文如何精確表現相同的形式趣味?

4.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中文的「有」錢,和「有了」錢,意義似乎不同。後者往往可能意味著「原先沒錢,如今有了錢,然後就要娶老婆、玩花樣、點點點」的新富族(或甚至只是有點小錢、餘錢的男人)。可是 in possession of 是一種狀態,不具 before and after 的對照。而傲慢與偏見裡的主要男角,皆非「白手起家」的一世祖;奧斯汀的作品,又是 period novel(姑譯「時代劇」小說),描寫的是 a gentry and semi-aristocrat society, with old money。他們雖非真正貴族,卻也算上層世家(不過第二男主角彬禮先生的父親是因「營業」致富,而非世襲地主或鄉紳,但他本人至少已是往來無窮漢,而且知道「如何穿衣吃飯」的第二代了。) 所以開宗明義這位男子,應該不是一旦有「了」錢(once in possession of money),而就只是有「著」錢。

5. must be in want of

want 作動詞時一般中譯成「要」、「想要」。但之所以要,其實是因為沒有,由於缺乏。want 的字源本義即來自 lacking;今義之一也是缺乏、必須。作名詞時更以不足之意為主,in want of 即表示缺乏、不足於(必須之事物)。

但這個「缺乏」狀態,乃是「旁觀者急」的詮釋,「他者」認為身有資產的單身男子就少個太太、應有個太太、需要有個女主人(有妻的意義在於有子嗣,以一脈相傳繼承這個家業、資產)。卻非「當局者自道」,所以這個無妻之憾並非有錢男人本身的主觀意識「想要成家」,而是所有其他人看不得他沒有老婆。一如我們都認為「小孩子應受教育」,而不是「小孩子自己想要受教育」。

7. 而且更進一步,眾人心中更認定這個 good catch,應是「吾家」快婿,呼應著接下來的一段。而奧斯汀的反諷用意,即在其中;傲慢與偏見全書的結婚遊戲主題,亦從這個論述與事實出發。反過來說,也道盡當時社會公認的這一項「真理」背後,另一個才是更赤裸裸的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ruth「真相」,也是書中女子的共同宿命:

A single woman not in possession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husband.

5/13/2008

天字第一句

《傲慢與偏見》那聞名天下的第一句: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丁丁試譯兩版竟都蒙翻譯工作坊譯文叫好區討論回應:

一、有件事實,舉世皆知:單身漢而多金,必定缺個老婆。

二、有件事是舉世公認的真理,單身漢而多金,必定缺個老婆。

(以上二譯均出自丁丁之手)
有人在回應 wondered:

這句中文算不算有語病?單身漢當然缺個老婆。
(不好意思)那篇署名JA的回貼,其實是丁丁自道:

「缺」和「沒有」的語意不同:
客觀事實的「沒有」老婆,不表示主觀感覺有所「欠缺」,
但是旁人主觀上卻都認定,男人有錢怎可無妻「缺」個老婆?
奧斯汀的諷筆,便是從這他人主觀認知強加於本人主客觀的角度切入。
應該是這個意思吧。

可惜中文裡好像很難找到和英文 want (不足-->需要)的雙關意義。

而且,那位「缺老婆」 的 "single" 男人,是奧斯汀老佛爺原文即有,忠實的丁丁焉敢不從?當然要信誓到底,否則豈不湮滅了她老人家處處機鋒的鐵證?

其實,做為珍迷的丁丁,為「珍珍何所似?天地一才女」存真亦留形的苦心,尚不止在這位單身漢身上。事實上連全句構造與語序,都煞費苦心儘量保留,而不使用「倒置重組」譯法,把 "it is..." 搬到句尾,減了原文「bathos」手法突降反差的強烈對比與荒唐趣味。總之一心一意,貫澈始終,務使這天下第一句原貌重現,是所至禱。此心此誠,天地可鑒乎可鑒乎!

大家若有興趣,也來談談這個名句吧。

更妙的是,來個天字第一句大會師(或大擂台),也請把你對奧斯汀這個名句的翻譯提出來吧。丁丁拋出的磚頭,等著大珠小珠落玉盤囉。

後記(小更新版):單身漢而有財,想必需要娶妻。

4/19/2008

在字尾遇見L

丁丁自己覺得英語發音,最困難的就是有些位於字尾的 l 音,比方:   

- able, all, ball, careful, kendall, local, marble, michael, model, noodle, possible, symbol, utensil, vocal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不留神,很容易就發成以 o 音結尾,變成這樣:   

- abo, ao, bo, carefo, kendo, loco, marbo, micho, modo, noodo, possibo, symbo, utenso, voco

或乾脆自動把 l 切掉,如:   

- bow vs bowl
- bow vs bowel
- how vs howl

最難的莫過於--   

- dull vs doll

結尾的 l 難發不說,那兩個不同母音更是整人。

難唸名單的還包括 -wel:

- dowel, jewel, towel, vowel

難,難在它們那似有若無的存在,不習慣、忘記、或懶得輕輕把舌頭送上去,作為收尾音的 l 就消失不見了。但若太刻意,又太重太不自然,舌頭撞牆打結,照樣走成怪音。

日本人的作法,好像是逢子音必在其後奉送上母音一個以資配對,多變出一個音節,L小姐便全部變作「魯」太太啦!

4/10/2008

馬英九的"Lone" Stay

大選時天天談,大選結束了,談話節目有時還在談這個話題,聲聲入耳,入耳。

從廣播到電視,從主播到記者到名嘴,幾乎都把馬英九派去「獨個兒」下鄉:Long Stay 成了 Lone Stay,好生寂寞。

A lone lone time ago,
We used to sing alone:
"Love me tender, love me lone.
Take me there to stay lone."

聽與說是一體兩面,學外語,腔難正,但音應力求準。聽不懂,常常是因為說不準。說不準,往往又出於聽不準。同一個字,他說的,你在你的「語音庫」裡對不上;你說的,他在他的語音庫裡也找不著。於是雞同鴨講,易起誤會,難以溝通,挫折感生。

Lone 與 Long 兩字的發音,不但字中的「o」不同,收尾的「n」與「ng」亦有異,網上可以找到不少發音網站,一聽便分明。

4/04/2008

放Bolton咬聯國 U.N.leash Woolly Bully Bolton (4.27.2005, NY Times)

前陣子UN for Taiwan 閙得轟轟烈烈,到處可見的標語布條上,for 字字體極小,字色極淺極淡,遠望乍看,彷彿 UNTaiwan:unTaiwan,蝦米?竟然要「去台灣化」?不禁想起幾年舊文一篇:

Maureen Dowd 又來了,這回罵得可兇,把小布希提名的美國駐聯合國代表 Bolton 比成狗狗了!

Bolton 這位強鷹派,作風直接粗野,罵起下屬聲色俱厲,常常口出狂言,頗具我政壇風貌。Maureen 語帶嘲諷地表示:這個提名好呀,何不就讓 Bolton 去聯合國衝撞叫罵,左打北韓,右咬伊朗,在走廊窮追狂吠敘利亞大使不放?

美國社區多規定狗兒在公共場合必須時時 on a leash(拴以狗繩),不可放任亂跑 (unleashed)。unleash 引申為解除束縛猛烈發出(強大力量、怒氣)之意:unleash the dog / troop, unleash the rage / fury / attack。妙的是,Maureen 把 un- 字首改成聯合國的縮寫:U.N. leash。一語雙關,這種文字遊戲,很難直譯。

woolly:羊毛製的、羊毛般。引申語義則有二義:一是語焉不詳、朦朧模糊、思緒凌亂無條理。一是草莽世界,無法無天,缺乏法律秩序之意,比如美國西部拓荒時代,這種情況通常與wild連用:wild and woolly。

bully:氣勢凌人、愛欺負人、威嚇、霸道、脅迫。學校裡的小霸王、大欺小。惡棍、流氓。看來現在中文已有定譯為「霸凌」。bull 一字除指公牛,還有很多意思,略舉一二:彪形大漢、嚇唬、哄抬等等。此外還有教皇的 bull,可不是教皇養了頭公牛,而是用了他的大印的詔書,因為如今與公牛拼字同形的 bull,來自不同的拉丁字源,在中世紀原指 seal(印信、封印、用印文書)。

U.N.leash Woolly Bully Bolton:除了巧妙的文字遊戲,豐富的象徵寓意,唸起來也頗具節奏,又有頭韻(alliteration),又有尾韻(rhyme),又有字中諧韻(assonance),真是高手!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道路通羅馬

Recycle幾年前舊文又一篇:

這幾天全世界眼光的焦點都在梵帝岡,東西南北,天下要人集羅馬,條條道路通羅馬。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哪兒有遺囑,哪兒就有路,連台北到羅馬都忽然開了條意料之外的臨時道路。今天就來談和道路有關的英文吧!

路有小徑 (path),有大道 (boulevard),有私家路/私家徑(private road / private path),有公路(public road),有慢車道(slow vehicle lane),有高速路(expressway)。最常見的自然是「馬路」是road、南北向的avenue,以及東西向的street。小城鎮幾乎鎮鎮有條Main Street。諾貝爾獎得主美國作家辛克萊.路易士就有一本小說命名Main Street,描寫小鎮中產階級的地域觀念與狹窄眼光。最無趣的命名法就是一街二路三道四巷地數下去。郊區住宅喜歡比較有情趣風格的名字,於是可見櫻花巷(Cherry Lane)、樹頂徑(Treetop Way)、山丘道(Hills Drive)、楊柳弄(Willow Alley)。有時此路不通(dead-end / no exit)的巷弄,路底是個圓形,三面人家,路名通常是某某court,時髦一點就用法文說它是個cul-de-sac(袋底)。轉一上圈,同一條街兩個路口都在同一邊的U型路,則是個horseshoe,和馬蹄鐵一個模樣。

公路名目眾多,有必須付費的toll road,有任你行的freeway,風景優美路線是scenic route,有特別造景設計的高速公路是parkway。住家門前的停車道卻叫driveway。有人問:Why do we drive on the parkway but park on the driveway?不過交通堵塞時,大夥就真的park on the parkway了。

如今路上沒了馬,可是有車,人車之間,車車之間,誰有先行權(right of the way),大家就得都讓(yield to)他。行人(pedestrian)走人行道(sidewalk),過街走穿越道(pedestrian crossing / crosswalk)。車子走在分線車道(right lane, left lane, middle lane),見到進出口(entrance / exit)從匝道(ramp)上下高速公路,累了或有問題在路肩(shoulder)停下來(或超車~~)。遇鐵路、河流、其他公路,或從上(overpath)而越,或從下而過(underpath),遇山洞躦隧道(tunnel)。若是平面的交叉道路(crossroad),則在交叉口(intersection)依路權次序而行。馬路中間若有分隔帶(median)不准直接左轉,就得從最右邊走壺把道(jughandle)轉過去。碰上減速突障(speed bump),自然得放慢速度。

目的地到了,把車子靠著道旁接壤的水泥路邊(curb / curbside)停下來(pull over),前後平行停車(parallel parking)需要一點技術,但若左右「平行」可就變成雙停車(double parking),極可能被拖吊(tow away)。車子開得太快,後面忽然有警車閃燈,示意靠邊停車,也是pull over:The officer pulled you over。事情辦完,開車離邊上路:pull out (into the street)。等公車、等火車、等捷運,車子進站:pull in,到達目的地也是pull in。

有路、有車、有時間,大家在路上的時間越來越長,路也越走越遠。週休二日,一家老小在路上,擠在車內空間,最常聽到的幾句呻吟:Are we there yet?(到了沒有)How much longer?(還要多久)How much farther?(還有多遠)~~~ 

Have money, will travel,大家繫緊安全帶 (everybody buck up),旅途愉快!

4/03/2008

Once Upon a Mind

There were two minds talking…

“Something must be on your mind. Do you mind telling me, since I can't read your mind?”
“Oh, it's just this you know what at the back of my mind, somehow forever bringing itself to mind.”
“Why don't you just close your mind to it. Don't cast your mind back to it. This way your can put your mind at rest.”
“I just thought, if only I had been open-minded back then, rather than setting my mind on that stupid thing…”
“One can't be forever in two minds.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 will have to make up your mind. But it does stick in your mind, doesn't it?”
“Oh well, never mind. I'll try to take my mind off it. Having talked to you is already like a weight off my mind.”
“Yes, please do put your mind to trying. Wait…what you just said put me in mind of something…Oh! It almost slipped out of my mind.”
“What was in your mind?”
“Whew! I'm glad it comes to mind. I have it in mind to asking you…Would you mind minding the business while I'm away next month?”
“…Sorry, I was absent-minded. What did you say?”
“I was saying, please mind the shop for me next month.”
“You must be out of your mind! I can't do it alone! I'm not a business-minded person! You are not in your right mind to have asked.”
Mind your tongue, please. Any way, in my mind's eye, I see you have the right mind for it, just lacking experience.”
“But if you don't mind, I have to speak my mind. I don't mind telling you that I don't have a mind to rise up to the challenge. It scares me out of my mind thinking all these responsibilities”
“Did it ever cross your mind that I have been coaching you with this in mind all along?”
“You can see that I'm not of a suspicious mind, though very much a susceptible mind.”
“Just bear in mind, you have a good mind. As a matter of fact, you're one of the best minds---and since we are of the like mind, that makes two.”
“True, mind and body, I always go for the former.”
Great minds do think alike. If you truly know your own mind, you will not regret it.”
“Alright, I see you have single-mindedly masterminded the whole thing. Tell you what: I don't mind giving it a try. Still, one can never be too mindful…I have to clear my mind of all the doubts. The whole thing to my mind is sort of surreal…”
“It's just a state of mind…It’ll will pass. And you will have a mind-expanding experience.”
“It's mind-blowing, mind-boggling…In a shock such as this, I need my presence of mind…”
“It's a done deal. Period---It just sometimes boggles my mind that you have such a one-mind-too-many mindset.”
“I might very well say 'mind your own business', literally.”
“Don't say such a mindless thing.”
Mind you. You started it first.”
“Truce! Mind some more coffee?”
“I don't mind if I do."

4/02/2008

請問今天星期幾?Next Thursday到底是哪個星期四?

英文裡最令人困惑的時間說法之一,就是next Thursday(或 any day of the week),到底是哪一個Thursday?本週四,下週四,或甚至下下週四?

Last spring,又是哪一年春天?

說起中文人和英文人的腦袋,可能真屬於不同的構造:先不提中英文一個表意,一個表音;一個向右看齊,一個向左看齊;讀中文是上下頻頻首肯,唸英文是左右屢屢搖頭。就拿信封上的姓名住址來做例子好了,中文層次分明,先大後小,逐步向下聚焦:先國家、省縣、市鎮,次街道、巷弄,最後才及門牌號碼,以及收信人大名,也是先姓才名,先有家族再有個人。

英文則不然,自我放到無限大,天下之大,先抓出一個John Doe (誰知道你在何方啊),而且是先名後姓,先有我才有家。然後再抓出一個重複率百分之一千萬的門牌號碼,這才逐步向上限縮:街、市、州、國,真真正正的反邏輯!!凡此種種,的的確確反映不同的思維:中文人是top-down由上而下,層次組織,規範分明,每思小,先擴及大,想到個人就想到家庭;英文人是bottom-up,個別至上,專注本體。

把握了這個中英有別的主從原則,再看next、last的時間問題即可迎迎刃而解了。

中文說「下週四」時,是把括號放在「下週」兩旁,下週的第四天:「下週」四。我們的認知系統把這個日子自動昇級,放大歸位到它所屬的「週」家族內,以「週」為單位裡的第四天。本週、下週,涇渭分明,所以下週四是哪一天決不會發生混淆。

而英文的下週四,括號是在「週四」兩旁,下一個「週四」。而且其實所謂Thursday這個字裡面,根本沒有「週」字,而是Thor’s Day,大神Thor亦即Jupiter的日子,有日無週。因此上下前後是以天或日為單位,next Thursday,就是下一個天神日,以今天為中心,接著要來最近的那個天神日。如果今天是月亮日 (Monday),最近的天神日 (Thursday) 就是大後天,本週的天神日;如果今天已是土星日 (Saturday),那最近的天神日 (Thursday) 就是下週的天神日了!!

很複雜很混亂嗎?其實一點也不,只要記住「放下」中文人以小推大的原則,拾起英文人萬事以我以個體為中心的標準,聽到Thursday時不要自動把週拉進來,不要上昇到以週為單位,只需牢牢守住以日為單位為本體,next Thursday、last Wednesday到底是哪一天就很清楚了!以此類推,next spring、last summer,也萬萬不要上推擴大到以年為單位(中文式思考:明年春天、去年夏天),就守住以季本身為本體(英文式思考:下個要來的春天,上個剛走的夏天),便可以前後左右次序分明了!

So, today is Wednesday. See you next Friday! Which Friday I’m speaking of?

3/31/2008

Blood is thicker than...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 Maureen Dowd 是英文玩字行家,辛辣俏皮,從她的專欄文章篇名,往往可略見一二。試舉一例看看她是怎麼玩字的:

Blood is thicker than gravy
血濃於肉汁。Maureen一家感恩節團聚,雖然家人各自政治立場不同,卻畢竟「血濃於肉汁」。美國人這個節日專吃火雞,男主人操刀「片雞」(技術佳者或勉強可及北京烤鴨的廚子片鴨功夫),配以馬鈴薯泥,上澆肉湯熬出來的濃汁(gravy),各人隨意。濃肉汁上桌時以狹長小碟盛之,叫做 gravy boat。佳節應景,血濃於水便成血濃於肉汁了。Gravy俚語用法意指錢財,尤其是不法手段取得的不當利潤。若有人不勞而獲,也可說他們 on the gravy train。

話說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於水,上陣父子兵,一家人畢竟是一家人。可是也有人說,這句話源起於聖經,本意其實與如今通行的認知正相反。血,指歃血為盟的友朋或約定,水,指從母腹之水(羊水)而生。以血所做的約定,比由水而生的家人關係更可靠、堅定。

類似這種替代式玩法,英文媒體或書刊標題屢見不鮮,姑列一二:

CBS News: Blood is thicker than Congress,血濃於國會。麻州大學校長拒絕出席國會委員會調查作證,因為事涉他親兄弟。

US News & World Report: Blood is thicker than politics,血濃於政治。南北韓家人在五十年分離後首度會面。

推理小說:Blood is Thicker Than Beaujolais,血濃於薄酒萊。

影評:Blood is thicker than celluloid,血濃於賽璐珞:Manna From Heaven 一片本來可以是個好片,卻因為起用三親四戚而搞壞了。

當然,反過來用的也有:

歌詞: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 but liquor’s thicker than either,血濃於水,可是黃湯比血比水還更來得濃哩。

Oil is Thicker than Blood (& justice),油濃於血(與正義)。這個「油」,自然是指石油。而這個「血」,則更是直指流血。這是在罵誰,是很明顯的了。

當然,世間最常見的現象:Gravy ($) is thicker than blood,見錢眼開, 六親不認囉...

紐時隨便看一「典」NY Times at a Glance (7.25.2005, NY Times)

同聲協韻、舊典新用,層出不窮的文字遊戲,造成驚奇,帶來意想不到的俏皮意趣,這種做法所向多有,近年來更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流行趨勢,中外皆然。丁丁打開今天的紐約時報(哦不!敲開今天的紐時電子網站)時尚風格版,頓覺入目美不勝收,好幾處俏皮標題與用典遊戲跳入眼簾。請看:

Reader, I Dated Him

這是一位二九年華佳人(此處「二九」請 literally 照字面解,不需背誦九九乘法表)的網上「約會誌」。這位紐約女郎以部落格方式,逐日報告自己的在幽會(tryst)叢林裡的私密經驗,歡笑、淚水,勝利、挫敗。無數讀者也每日如同收看連續劇、讀連載般,熱情地追蹤她的行止,分享她的喜怒哀樂,希望她的約會進展順遂幸運。喝!如今,她要結「誌」出書了。

Now, what about and where is the word play?

「讀者,我和他約會了。」但凡熟悉《簡.愛》(Jane Eyre)的讀者,都忘不了書中尾聲這短短「名句」:我們意志堅強的「女英雄」(heroine,書中、劇中女主角)歷盡艱難,繞了一大圈,終與她的愛人有情人成眷屬。遵循「舊小說」作者時時意識到讀者存在、行文張本是在向讀者敘述報告「故」事的筆法(所以英文小說多以過去時態進行),簡.愛說:「Reader, I married him.」所以別看這看似短短一句,也是有出典的呢。

Heir-Conditioning

熱!熱!熱!台北熱!紐約也熱!挺著個前載型(front-loaded,這原是形容洗衣機、乾衣機門方位的詞彙,製寶寶機當然不可是 top-loaded 囉)的大肚子,媽媽熱,住在密不通風小室裡寶寶想來更熱!今夏的孕婦裝強調「孕媽友善」(maternity-friendly),一人穿兩人涼,果然是辣又時髦的「子嗣空調裝」(Heir-Conditioning)!

Sophomorically Incorrect

兩個年輕人,一九九九年進大學弄了個網站,專登自己「搞怪搞笑」(gags)照片,也就是那些大學小男生覺得好笑好玩的 silly funny stuff。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人潮如湧,連廣告主都來了。畢業後循著同樣理念成立公司,今年上半年已有兩百四十萬美金的廣告收益與T恤銷售進帳,與各大影視媒體合作的「青春搞笑片」品牌企畫案也正在多方進行。Sophomorically incorrect自是從Politically Incorrect而來,一方面形容他們原始發想的新鮮人年代,同時也表示該公司賣的正是「少不更事、瞎胡鬧亂來」的訴求與內容。Sophomoric behavior:不成熟、幼稚、缺乏判斷的行為。

嚥一下,跳不起來(那,多嚥幾下總行吧?)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pring…

益友們談到亞里斯多德有言: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nor does one day.

啊?嚥一下夏天不來?那嚥他個好幾下,夏天總要來報到了吧?這鶯鶯燕燕,哦不!中英「燕」「嚥」,swallow、swallow,顯然似是循著同一造字原則誕生的嘛!

一燕不成夏,一天都不成。然而余光中大師也說了,西班牙人、英國人都說一隻燕子不能成為夏天,法國人、意大利人卻說一隻燕子不能成為春天。這隻南來燕的飛行路徑還真迂迴古怪,會不會是英國佬英譯亞氏《尼克馬可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時,為配合本土北國氣候,偷春換夏,把希臘的春改成了英格蘭的夏?

* 此書書名來歷,眾說紛紜。不知是因為亞里斯多德寫給兒子Nicomachus,還是因為兒子Nicomachus將之編纂成書。

一花獨放不是春、一燕飛來不是夏、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反正 statistically,偏不能概全,單個兒就是不行,一定要百花怒放、群燕嬉春、眾志成城、集腋成裘、中西合璧、內外交加、裡應外合...sorry, whenever playing with words, 丁丁 always tends to get carried away(興奮激動得手舞足蹈,失控 high 到不行,不知節制,玩得過火)…

言歸正傳,照例請出姑姑 (google) 教我們句型練習:

One Whatever Doesn't Make A(n) Whatever

正用、反用、變用,妙在一心。句型在手,其用無窮!

先來句正面的:
One man with courage makes a majority (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一個好漢勝無數)

春花秋月用:
One crow/raven does not make a winter (一鴉不成冬)
One flake does not make a winter season (一片雪花不成冬)

應付不同意見者用:
One opinion doesn't make a consensus (你一人見識不是共識,我的意見才是公論)
One example does not make an argument(個例說服不了人,你給我多舉幾個例子看看!)
One visit does not make an expert (蜻蜓點水走馬看花,稱不了專家)

團結力量大勵志用:
One grain does not make a heap (單米難成倉)
One drop does not make an ocean (滴水不成海)
One player doesn't make a team(單兵不成軍)
One musician does not make an orchestra (一個樂師不成樂團)
One person does not make an organization (單人不成單位)

以此類推,敬請愛用者自由發揮...

打擊樂用:(這裡的「樂」是破音字)
One hot line does not make a verse(半句激情不成詩)
One line does not make a song (區區一句算不得歌)
One song does not make an album (單曲不成集、發不了片...誰說的?)
One good book does not make an author good (寫一本好書算不得好,本本都好才好)
One piece of a broken vase does not make a vase (破瓶不瓶、破鏡不鏡)

阿Q專用:
One defeat does not make a bad team (輸一次算什麼?--別忘了可以屢敗屢戰嘛)
One case does not make an outbreak (個別案例哪算疫情爆發?防疫局、農會發言人最好的說法)
One poll does not make an election(區區一次民調不作數:早贏不算贏、早輸也算不得輸。民調落後者的最佳自我安慰...but two bullets do make a president!)

公司行號政府機關業績請用:
One data* point doesn't make a trend (賺/賠一次不是賺/賠,好一下不是從此太平)

* data point 可用 day、week、month、quarter、season、year等代入之。

對號入座自用:One-liner English does not make you a fluent speaker (會幾句俏皮話,不表示你英語就行~~噢噢,趕緊閉嘴!)

2/11/2008

閒論發音、音標及其他

音標的功能在於描述字的發音,音標是一組符號,不論是用 KK、萬國、abc、 123、甚至ㄅ、ㄆ、ㄇ或甲乙丙,只要這套符號系統及其應用規則,能以充分並恰當地標出字音即可稱堪用。至於到底該選什麼字典?用什麼音標較為合適?取決條件就在任何特定音標系統的普及性了。若是多數字典都不採用的音標系統,再怎麼正確都是惘然。

英語母語人士怎麼學發音呢?英語本身即表音文字,既是他們的母語,因此他們耳濡目染牙牙學語,是用聽力學來的,和任何母語的學習相同。再大一點進入學校,遇到生字怎麼唸?就用已知的字彙發音為例來學習。而每套英英字典最前面也都有音標體例,各個標號(pronunciation key) 列一常用字為例示範,告訴你這個符號是代表 pat 的 a 扁音,還是 pay 的 ay 雙母音等等。然後你就知道在這個字典裡面,用這個符號拼出的字音是如何唸法了。

至於現在在台灣也很熱門的自然發音法 (phonics)*,是否真適合我們的孩子使用呢?原則上這個方法,乃是針對本身已是母語者學習認字與拼字最為有效。也就是學習者本來就說英「語」、生活在英「語」環境中、原則上是個英「語」人。只是還不認字,不會寫字。等到學齡入學要學英「文」了,因為本已知道某個字彙怎麼說,只要會了二十六個字母,聽音「辨」字,直覺就可把已說熟用慣的「字」「拼」寫出來。見到書上的字,也立刻能讀能唸。有的字一讀出來,一聽聲音就知是什麼意思,因為啊呀這是我原本已經在說的在用的字彙呀。遇到真正的生字,也能約摸唸出個音,正確度大致不離。於是小孩子很快便能讀能寫,雖然拼出來的不儘正確,比方 phonics 拼成 fonics,但日久慢慢學得正確拼法,再逐步改正。重點是利用 phonics,他們很快就可以拼字、認字。正如我們的小學生學國字前先學注音,就立能提筆能文,一篇注音文;拿起一本有注音的書,也馬上琅琅上口;兩者有異曲同功之妙。只是英語沒有另一套「國字」,學會了說,幾乎就等於學會寫了。

所以 phonics 是 native speakers 的好學習法,但 non-native speakers 卻不易發揮功效,因為缺乏這套學習方法賴以建立的假設基礎,也就是在學習讀寫之前,已積以數年之久足以流暢盡情表達的說聽能力與字彙累積。非母語者通常卻不是透過聽覺由口語開始學習,第一次接觸英語多透過視覺,從文字開始,腦中沒有字音對照組,又沒有大量的字彙庫,所以往往必須先學一套音標做為發動引擎。但是過了這個英語啟蒙階段之後,最好扔掉這個制式音標拐杖,改採「由已知學未知」的方法,也就是一般英英字典以熟字音認生字音的「注音」方式,千萬不要拘泥於某套「音標」。

每本字典可能各有體系,沒關係,因為其範例都是初學英文者也多能耳熟能詳的基本字彙。而且字典而外,日常舉例其實連音標都不必用,直接告訴你某字的 a 發音,就像 happy 的 a,或 father 的 a,或 paper 的 a,立可心領神會。當然,如果一個學生學了一年英文,連 happy、 father、paper 的 a 發音都無法分辨或發出,卻只記熟了一套 KK 或任何特定音標系統,那麼也是惘然。就如同再熟悉文法規則或記熟再多片語,卻仍無法讀通一篇普通英文文章同樣無益。

個別單字「發音」的原則準確度,很重要;說起話來,句子「口音」南腔北調,無甚關係。這年頭已無所謂「標準腔」,柯林頓一口土腔,當了八年總統,成就斐然;法國人說英語,人人稱羨,覺得浪漫無比。第二語學習者,深受母語習慣所限,想要字正腔圓,難上加難。但腔可不圓,個別字眼的基本發音,還是以「儘量接近正確」為宜,否則別人說的你聽不懂(因為不是你印象或期待中的音),你說的別人更聽不懂,有時還令人哭笑不得。本地廣播電視上許多明星或主持人談到「rap」、「聽說你很會 rap」、「我很愛 rap」...一 a 之差,聽進外人耳中,可能會驚嚇不已。

*後記:phonics譯成自然發音法其實是個大誤譯,自然拼字法才比較合適。這是英語國家用來教學童認字寫字的教學方法,目的是閱讀與寫作。卻被我們的英教界拿來當成發音教學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