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11

The Book is dead; Long live the Book!

歐洲舊日或今日的君主制國家,先王駕崩的一刻,當下立刻呼喊口號: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先)王己逝,(新)王萬歲 ,王死王生,以示王權延續--個別肉身王者雖逝,但王的職份永續 (kingship)。王有雙身,一是他的私身份「私人格」,一是他的公身分「公王格」,後者乃是王權的載體,媒介也。

這句話常被人延伸引用到其他許多事務,比方「書死了,書長存」。 The Book is dead; Long live the Book! 正表示內容為大,內容是王: *Content is King*。竹簡、縑帛、紙張、電子...載體媒介會變,內容長存。

11/15/2011

Doubt vs. Suspect

中文都是「疑心」,suspect 是疑「有」(true),doubt 是疑「無」(untrue)。所以嫌犯是 suspect;「難說」是 I doubt it,不確定啊。no doubt 自然就是「無疑」no uncertainty, certain 了。

I suspect that he did it. 我覺得他真做了。
I doubt that he did it. 我不相信他做了,我覺得他沒做。

I suspect he's the suspect.
I doubt he's the suspect.

因此英美法系的預設無罪立場,罪名成立必須 proven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 proven beyond reasonable uncertainty,證據確鑿,沒有任何合理的「不確定」,沒有任何疑點,無疑。

對於一般人與事,我們也儘量與人為善,往好處去想,假設他們沒說謊,沒做壞事,那壞事不是他們幹的。除非見到確切證據,暫且存疑,不做定論,此之謂 give the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也。讓他們因疑得利。

11/14/2011

讀寫是 social media 時代的王道

閱讀是學語文的最佳基礎。相信我,讀不好,讀得少,最終也說不好。母語如此,外文亦如是。

何況老實說,多數人這輩子,會有幾次開口說外文的機會或需要呢?
但是只要能讀,立即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窗。

進入 social media 世紀和「宅時代」,「讀」的能力愈發重要。和他人在網上透過筆談接觸的頻率爆昇,「寫」的需要也大幅提升,比用說聽方式可以交流的人數多上無數倍。

讀、寫,是王道。多一種外文讀寫的能力,資訊量倍增,觸角倍遠,那一方螢幕內的天地無限大。

比方我根本不想學法德義西日「語」,但很想學會讀法德義西日「文」。為什坊間卻都在教人說、教人聽。但我只需要能讀就太足夠了。

11/12/2011

丁丁在 G+

丁丁飆英文 G+ 分棧
有興趣者請圈圈!!

Tea Party 政治茶派對

Occupy New York 和 Tea Party Movement 是各開各的派對,或可能匯流?依目前形式,前者若與工會合作,就很難說,但美國藍領是一個左右同體的奇特階級。

至於 tea party movement,則是茶「會」運動,不是茶「黨」運動。本地媒體、名嘴,都沒仔細做好功課,亂「黨」個不停,誤導視聽大眾。

雖曰會、黨都是聚眾,「會」更可成「黨」,興中會就變成了國民黨;中文亦有「會黨」或「酒黨」之稱,但這個政治運動及其命名論歷史淵源及當前意義,此 party 是「會」非「黨」。

當年波士頓市民為抗英政府「茶稅」,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茶會」。今日Tea Party 運動用典追倣前人,也是「茶會」、「茶派對」。tea party 的 party 指其事其行 event、incident、activity、action,非指其人其眾。

1773 年的波士頓茶會,借用社交活動 tea party 戲稱,辦了一場「茶派對」。但這個茶會卻非吃茶而是傾茶入港。至於這場茶會的茶壺何在呢?呵呵,請聽當時參加傾茶盛會行動者的呼號:

Boston Harbor, a teapot tonight!

Honeydew Weekend

所謂週末, 古有明訓:就是 "honeydew weekend" -- Honey, do this. Honey, do that~~

* Honeydew (melon):蜜瓜,發音 honey do (or due)。所以除了 Honey, do this or that,也可解為 Honey, this or that is due,到期了,該做了。哈哈。

哈密瓜 cantaloupe 和蜜瓜 honeydew 是類似的好東西,中英發音交錯也近似,所以 honeydew weekend 乾脆譯成 「哈密瓜週末」 ,蜜糖+麻瓜,你就甜甜蜜蜜、開開心心、乖乖聽魔法家的指令做吧~~

9/17/2011

「各人自掃門前雪」

我服膺:「各人自掃門前雪」及其累積效應。如果社會上人人都有意願、也有能力從己做起,將自身處理好,社會上的問題將可以減少許多。

我相信:

當自掃門前雪時,不是把雪掃到他人門前;

當行有餘力,可以兼顧「他人瓦上霜」者,不再被視為「大善人」、「活菩薩」、「積福積陰德」,而是公民社會的公民,志願為公民與社會服務;

當我們看到任何問題、任何現象,腦中第一個信號反應不是:政府...為什麼不來掃、政府應該快來掃、這樣掃、幫我掃;

當「台灣之光」稱號的現象不再,而是個人追求卓越的個人成果;當我們可以單約地為成功者高興,欣賞甚至推崇其人,而不必製作成一束孤星樣版式的國家集體光環;

當海外僑民返國服役、工作、放棄外國籍等事件,不再上報,而是個人生涯的意願、選擇;

當「老外看台灣」之類題材,不再需要成為報導主題;

當虐待動物、破壞環保、髒亂破敗等新聞,造成譁然,不再是因為「貽笑國際」、「影響國家觀瞻」,而是因為我們本身應該愛生命、愛地球,我們希望自己居處的環境清潔、美觀,而不是擔心外國人嘲笑或沾沾於他們誇獎我們;

當我們發現某地風光好美,不是因為它好像巴黎、東京、北歐...;當我們盛讚金馬獎頒獎典禮成功,不是因為簡直就像奧斯卡的翻版;

當...

台灣就庶幾是一個成熟、自信、公民強大的現代國度了。

9/15/2011

切忌用「中文文法」讀英文

為什麼切忌用「中文文法」讀英文 呢?

因為中英語言結構的確有相當差異,互有一些對方所無的元素,

所以中文人讀英文時,往往 「自動忽略」 在中文文法之下,似乎無關緊要的元素,以致造成誤讀、誤解。

比方最近一則新聞,一些報導譯為:

楊甦棣回答說​,「一般來說跟綠卡效力相關的案件都相當複雜。」

還周到地提供原文:
(in general terms that cases involving green card status are complex.)

問題是:英文句子不能亂切,更不能「自動視而不見」句中組成元素。我想請問報社編譯:原​文為什麼有個 "that"?

原文為什麼不是 in general terms that cases involving green card status are complex? 有 that,無 that,有何不同?

這算是誤讀結果不算嚴重的例子,再舉一例,也是網上所見,就代記大條了:

譯文 :五角大樓的報告宣稱,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謊話連篇」,報導通常基於「胡亂猜測以及不合邏輯的推理​」。

原文 :The Pentagon’s assertions, said China’s state-run news agency, Xinhua, were “utterly cock-and-bull” and based on “a wild guess and illogical reasoning”.

又是「自動視而不見」句中元素,以致完全誤讀、譯反。而且解讀錯誤之際,連「單數名詞竟有複數動詞」這麼明​顯的線索,也視而不見,未能提醒自己解讀錯誤。

不禁又想起去年的「全民大英檢」:It's KMT's to lose.

附註:本文只討論英文,不討論政治。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英文力?--「為何」及「如何」學英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英文力?

報載「去年各國托福平均成績統計出爐,台灣在亞洲卅國排名倒數第十」。這一回新聞見報,卻只見單篇報導,似乎不見過去常有的反應:社會一片檢討、議論、殺伐、或不以為然。

這種「類沉默」反應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負面的,大家已麻木;一是正面的,大家不再隨之起乩。可是真正嚴重的問題,不在英文不好,而在投資報酬率太低:不會英文沒關係;投入很多時間、精力、金錢,卻學不好,很有關係。

到底國人「為何」學英文,又需要什麼樣的英文力?

其實不會英文或說得不標準有什麼關係?知識取得與溝通有很多途徑。所以英語教育第一件事,應是心理建設:不會英文,和不會法文、不會日文、不會冰島文一樣,不是奇恥大辱。亦如外國人不會華語,不會無妨,會了可加分。

至於英語力光譜本身,約略可分為三型:堪用級、善用級、精用級

光譜的最左端:大部分使用者其實只需要達到「堪用級」程度足矣。日常會話,偶一用之,甚至一生難得一用。在這種狀況下,其實說一口「中式英文」沒有什麼不可以,能達到溝通目的即可。

光譜的最右端:是出於個人興趣或專業需要,必須對英文背後的文化、社會等等具備深層了解的使用者,屬於「精用級」的專家型或學術型。他們的英文力必須全面或選擇性地達到「文化英文」、高階英文的精微程度。

但是光譜的中間,很大一部分的職場人士,卻必須達到「善用級」的層次,而且我認為這才是台灣英語教育應該關注、致力的焦點學習目標。他們是技術型的使用者,對他們來說,應該把英文當成一種「世界語」或「國際型英語」或「全球普通話」,而非「某國之語」來學習、使用。

這一型使用者並不需要知道、更不必浪費時間去了解英文背後的文化,因為他們使用英文的對象,往往也是「非英語母語者」(事實上,連英語國家之間,都往往不了解彼此的文化習語或俚語)。他們也不需要說一口標準「英」語腔或「美」語腔。但是他們需要聽說讀寫一口、一手正確的「去文化脈絡型世界語」,也就是依然遵用英文語法及單詞發音,以供他們在全球化的職場、商場上,以「受過教育者」的程度,使用英文了解他人、陳述自己。正如國人不必人人成為中文作家,但筆下寫出的中文應正確通順、避免錯別字。

依據這三種不同的英語力需求,「如何」學英文呢?

 學語文,「不必然」學文化

 學文法,不是學文法學

 學發音,不是學音標

 學咬字,「不必然」學腔調

唸不準,就聽不懂

切忌用「中文文法」讀英文

9/13/2011

歷史眼與語文感

G+ 見此貼:

【翻譯交流】在英文中指稱「中國」的,除了最常見的China,還有一個詞「The Middle Kingdom」,後者更像是直譯,但是,我總覺得,這裡的 Middle 除了有地處中間的意思,似乎還有時處 Middle Age 的意思。對於不曾體會過中世紀年輕人來說,到中國居住一段時間常常讓他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進步歷程。
丁丁有些感嘆:

雖然我同意此貼文「下半段」的引申抒想。但西人用Middle Kingdom指稱中國,並無中古之意,一如Middle Earth,意指 center。

此外,Middle Age 或 middle age,都不是「中古」,而是「中年」。中古是 Middle Ages。一字母之差,差很大。譯者尤需於此致意。

同一字詞或語句,引發的意涵聯想,對母語者或外語者往往有異。比方中文人讀到「他打著赤腳」,不會認為此詞似乎還有「該人的腳也發紅」的意思,歪國人讀了就不一定了。

歷史感、時間感也很重要,我們常將「當代西方」投射到所有以往的西方,殊不知 Middle Kingdom 這個譯名在西方出現時,西方認為中國是世上最文明的呢。

9/11/2011

「俄羅斯之光」

「俄羅斯之光」索庫羅夫勇奪威尼斯金獅獎!
俄羅斯片真的起飛了!《浮士德》是俄國的驕傲,是俄片之光!!
持國片,你一定要去看《浮士德》,支持俄羅斯!支持國片!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都在看!
就是要愛俄羅斯!他們都在哈俄羅斯!連浮士德都想做俄羅斯人!
是俄羅斯人,就一定要看《浮士德》!
俄羅斯加油!!!
    (俄羅斯丁丁附身留言)

9/10/2011

A.D. B.C.

A.D. 是拉丁文 in the year of Lord,拉丁文寫法是把年份寫在 A.D.後面:A.D. 1。B.C. 是英文 Before Christ,英文寫法是年份寫在 B.C. 之前:1 B.C.

可是當初設立這個紀元法時,在 B.C.與A.D.之間沒設個 0 年進去,所以每個世紀到底是在 00年,還是01年開始?始終爭議不斷。更麻煩的是,如何計算紀元前後兩個年份之間的年距?比方 1 B.C. 距 A.D. 1 明明只差一年,1 - (-1) = 2 卻變成 2 年,所以別忘了這個算式一定要減去一年。

為免特定宗教或文化意涵,現在新趨勢是 B.C. (Before the Common Era), A.D.則改由 C.E. (the Common Era) 取代,算是換湯不換藥字面平等,剛好也合中譯「公元前」、「公元後」之意。

中國帝王時代的年號紀年怎麼始算呢?先皇不會都剛好死在當年最後一天。傳統是當年仍沿用先皇年號,次年方啟用新皇年號。所以某皇帝若死在正月初一,這一整年他都雖死猶生,新皇得整整等上一年才能真正以自家年號號令天下。這死得其時也真不容易呢。

鎂光燈下癥候群

如果每一個打球的、拍電影的、做麵包的、設計衣服的、寫小說的、製茶的、生產科技品的、發明新事物的...都可以以自己的個人身分在國際上成功、放光,照亮自己,而不是國家民族的代表隊;

如果愛護動物、保護生態...都是為愛生命、護生態...本身的價值與意義而做,而不是為了「世界都知道」而做,也不是為了擔心若不做就會「騰笑國際、不利國際形象、丟臉丟到國外」而不敢不做;

如果一個社會不再如此 「self-conscious」,不再時時「鎂光燈下癥候」、「動見觀瞻症」發作;並讓每個人做自己、只代表他自己、為自己得榮耀,這些成功案例才會真正普遍,成為常態,而非特例。這個社會也才真正脫離第三世界的心態與實質。

因為黑暗,所以一束光才特別突顯啊。如果光多,就成為大白天了。

看電影 vs 看歷史

國外觀眾看「賽德萊」是看電影,台灣觀眾看「賽德萊」是看歷史。
國外論「賽德萊」是寫影評,台灣論「賽德萊​」是寫史觀。
國外認為此片想做史詩型電影敘事,台灣認為此片想做電影型史詩敘事。
國外以一名電影觀眾個人身​分進戲院去「看」此片,台灣以社會集體的焦慮、產業復興的期待進戲院去「挺」國片。

觀畢的結果自然有所不同​。

empathy 是指認同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形容「覺得他人會認同我的感受」、「他人都會感同我​身所受」,或「奇怪他人怎麼沒感同我所感受」。

9/09/2011

民國一百年.乾隆三百歲

今天是辛卯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的三百歲生日。

他生於五個甲子之前的辛卯年 (1711),前朝崇禎皇帝恰好大他一百歲 (1611)。
歷史送給他的兩百歲生日禮物 (1911),是「民有民治民享」取代了「帝有帝治帝享」。
他​和華盛頓同年「退位」(1795),同年去世 (1799),留下兩個命運迥異的國家。

美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在他有生之年發生。法意、民約論、國富論​,是他的當代作品。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是他的藝術年代。在乾隆的十八世紀裡,歌德抒發著少年維特的煩​惱,奧斯汀觀察英國社會的傲慢與偏見。富蘭克林放他的風箏,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中國近代史的黃金死亡交叉點​,在乾隆世紀發動。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下令只准一口通商,他去世僅僅四十三年之後,「南京條約」​迫使五口通商。乾隆時代啟動的國族命運連續劇海嘯,一直餘波震蕩上演到今日。

精采一百,與乾隆三百息息相關。即使小至吾島當前觀光大業,也與他密不可分。

故謹以小文一篇,為其三百歲誕辰做一註腳。

9/08/2011

(康熙辛卯年八月十二日訊) A Prince to be Born!

[歷史現場]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Reminisce.

(康熙辛卯年八月十二日訊) A Prince to be Born!

北京雍親王府邸今日傳出喜訊,皇四子胤禛將於明日喜獲四子,命名弘曆,24 歲之後將稱乾隆,死了之後又名高宗。

根據超音波顯示,小皇孫深具帝王之相,長壽之貌,詩人之才。一出生就將會開始作詩,尤其喜歡拿藝術名作當日記本寫詩,據悉一生將達平均每日1.25 首。

然而根據西洋欽天監「維基.解密」(Wiki Leaks)教士夜觀「星光大象」指出:今年是西洋年1711年,愛新覺羅家的衛冕寶座,將在小皇孫滿兩百歲的六天後,遭挑戰者「共和」擊敗而展開落幕式(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

雖然如此,據悉,皇帝、皇子、皇孫三代累積的家當精品,預計每年將為挑戰者創造可觀的庫銀外匯,還會成為一種叫做文化創意產業的靈感泉源。

觀星家同時指出,三百年後2011年9月10日八月十三日的弘曆三百歲生日,卻將只有一人記得並為文聊表紀念。

太史非公曰:可惜可惜,「共和」完全忘了這位「精采三百」可以衍生的文創產值。


※關於 [歷史現場]--「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9/07/2011

Veni, Vidi, Visa

經濟學人

visa-free Travel:八月份為止,護照力最強的國家是北歐三國,免簽證國家逼近173國 (總數為223)。中華民國雖未列入此表,免簽證國家地區也表現不俗,8/11公布的數字是免簽證國家地區數92,落地簽證數24。





小寫的 visa free (免簽證),再加上大寫的 Visa free (免Visa卡),如果再連同免主宰 (Master卡),「流浪」就庶幾庶幾「留學」了!!

veni, vidi, visa: (I) came, (I) saw, and (I) shopped.

公元前的大帝觀光團是「我來,我見,我 (用武力) 征服(你)!」
今日的大客觀光團是「我來,我見,我買買買!」
(我用「錢」征服你?還是我「被」名牌征服?)

vidi 是拉丁「看」(原形 videre) 的字形變化,visa 也源自 videre。
簽證 visa 指旅行文件「已予檢視」(seen)。

背英文動詞變化很痛苦嗎?還好現在的世界語不是拉丁文!
一個 videre,依時態、語態、語氣、單複數等等,共有 140 個不同字形變化!!

「全民拉檢」考死你!

9/06/2011

(1492年9月6日訊) Columbian Exchange to Unveil!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TingTing.

(1492年9月6日訊) Columbian Exchange to Unveil!

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場「洲際生物大交換」今日正式揭開序幕。大洋波傳來的訊息告訴某洲際大陸的居民,他們將於36天後在岸邊「發現」一批從未見過的外來奇異人種。

後者自稱來自一個叫做「西方」的地方,正在前往一個叫做「中國」的地方,並堅稱這裡叫做「印度」。

見面儀式之後,主客雙方開始進行「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的動作。據可靠統計預估,此洲際進出口交易的類別、數量、與成長率都將極為驚人。比方預計進行一百多年之後,即可將本大陸原有居民的人口減少殆盡,並令一種叫做義大利菜的食物獲得其代表性元素,以及一個叫做台灣的島嶼獲得其形象符號。

據悉,四百多年後將流行一句話:「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ever meet」。對於夾在中間的本洲居民來說,他可能希望「西方 had never tried to meet 東方 – at least not via HIS home」。


※關於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9/02/2011

(1901年9月2日訊) Big Stick Policy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TingTing.

(1901年9月2日訊) Big Stick Policy

美利堅總統羅斯福今天在明尼蘇達州廟會上表示:所謂外交政策 ,就是「 語調溫柔,手持巨棍,保你暢通無阻行走天下 」(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不到一百年之間,這句屢試不爽的名句,已分別成為兩首轟動世界的中外名歌:「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敲死你的溫柔」。


※關於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9/01/2011

(1715年9月1日訊) 路易十四駕崩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TingTing.

(1715年9月1日訊) 路易十四駕崩

聞名全歐的太陽王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今日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在位七十二年,是歐洲歷來在位最久的君主。

據悉,其太子等不及已於四年前死於天花,其太孫也等不及,三年前和太孫妃、太長曾孫在不到三週內先後死於麻疹。所以現在是由其倖存的五歲太次曾孫繼位為路易十五。

中國因為出過天花倖得帝位的康熙皇帝,聞訊表示哀悼,也慶幸自己兒子很多,多到可以諸子奪裔。

據悉,其實路易十四的兒子數目不下康熙,只是可惱的歐洲婚姻制度只准他有一夫一妻,那些兒子變成私生子,就不能繼承王位了。


※關於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霰彈變閃電

今天看電影 One Day,台譯「真愛挑日子」(片商真會譯!)劇中男主角告訴女主角他要結婚了,又加上句:「是閃婚~」。女主角道賀祝福,半開玩笑地問:「你確定你是孩子的父親嗎?」

中文字幕的觀眾一定很納悶,這前言不搭後語的笑謔一問從何而來?原來是譯者「神筆」,把 It's a shotgun wedding 譯成時髦新語「閃」,意思大變。蓋「古時」若「愛的結晶」出現次序弄錯,婚事多是在岳父大人舉槍強迫之下進行,故云 shotgun wedding/marriage。

「槍逼」是比喻,而且到現代當然更多已不必。但成語之妙就在於是用比的,而不在字面直說「本事」,以shotgun 暗指 pregnancy。電影字幕有長度與時間性的嚴苛限制,難度的確甚高。但是岳父大人的霰彈槍變成新郎的快槍閃,也失之未免有一點遠。

8/29/2011

一百年前的紐約時報:有關中國革命的報導

武昌起義

1911.10.11 Chinese Troops Revolt

1911.10.12 Chinese Rebels Win Big Victory. Capture Wu-Chang.

1911.10.12 China Revolt Growing Fast; Concerted Rising of People Aims at Republic in Place of Manchu Empire.

1911.10.13 Throne in Grave Danger. Revolution Spreading Through Provinces of Vast Empire.
1911.10.14 China Making Move to Save Empire; Recalls Deposed Yuan Shi-Kai and Orders Him to Put Down Rebels at Wu-Chang.

1911.10.14 Rebel Leader in America. Sun Yat Sen Said to be Expected in Chicago Today.

1911.10.14 Sun Yat Sen in Chicago.; Chinese Rebel Leaves Calls for Mass Meetings in Many Cities Today

1911.10.14 Plan Behind China Revolt is Revealed. Vast Scheme to Overthrow the Manchu Empire Silently Progressing for Years.

1911.10.15 No Dragon on Falg of China Republic. Emblem of New Rebel Socialist State Has Red Field with White Sun on Blue Union

清廷退位

1912.02.13 Manchu Quit China's Throne. Edicts Issued Announcing Abdication and Providing for Establishment of Republic

1912.02.14 Informal Reconition Here. But America is Neutral Toward Rival Chinese Governments

8/27/2011

「直昇」父母

報載韋氏大字典將「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一詞正式收入字典。

語言有自己的在地生命,一旦採取另一種文字存在,往往循本土文字的語言、社會、文化背景脈絡,衍生本土聯想甚至新義。而且由於雙方對命名的取向切入點不同,其後據此事物各自衍生的後續名詞,就常常會「分道揚鑣」了。

比方「直昇機」一詞,就中文命名原義,看到是這個交通工具能以「直昇」(既有名詞)拔高入空的能力,所以「直昇機」往往和「非循序次昇」發生聯想,如官場際遇。但是英語世界看 helicopter 此物,常有的印象和常用的形容,卻是它在頭上 hovering 盤旋不去的圖象,因此才有 helicopter parent(s) 一詞。雖然很多華人都知道「直昇機父母」的意思,但單看「直昇機父母」一詞,似乎無法如此直覺「望文生義」,必須另加解釋,否則(起碼丁丁如此)乍看還以為未經某種必須途徑就「直昇爹媽」了。

英文多用哪個名詞喻義職場的「直昇」呢,elevator。

附:由於世界現勢之故,對華文世界而言,極高比例的新名詞屬於外來進口,一般循幾種方式產生:

1. 音譯:如 sofa --> 沙發,bus --> 巴士
2. 音譯 + 意譯:一時想不出例子???
3. 音譯 + 原文「字面」所無的吉意,有時卻巧指該事物的核心,簡直比原名更佳:如 Coca Cola --> 可口可樂,blog --> 部落格
4. 意譯:computer --> 計算機
5. 不譯,「直視」本物而命名:computer --> 電腦,helicopter --> 直昇機

7/19/2011

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所有創作者的心路歷程



庶 布 興
使 置 之
知 如 所
其 許 至
成 , ,
就 逐 不
之 旋 覺
難 填 亹
也 劄 亹

4/18/2011

花影.望月

試譯七絕七律各一,每句七音節:

〈花影〉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Shadows of Flowers

What are those up the terrace
Sweeping could not make any less,
Finally cleared by the sun,
Yet back with the moon at once?

〈望月有感〉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Musing at the Moon

Hard times, wasted lives, apart
My family east and west,
Home desolate in war, my
Siblings all have gone to drift.

Lone shadows, long uprooted,
By thousands of miles scattered,
Tonight cast under the same
Bright moon must all have tears shed.

2/17/2011

代友擬中英謝辭

Music is the most beautiful gift that God has given us and
the purest praise we are able to give back to God.
In Lord we trust and in music we praise Him.

音樂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最美麗的才賦
也是我們所能獻給上帝的最純粹的頌讚
我們以全心信祂,我們以音樂讚祂

Jazz is a music form of deep, unaffected emotions.
We thank Mr. XXX for sharing our feelings toward God
in such a wonderful, touching way.

爵士這個音樂形式,是深刻、不做作的情感流露
我們謝謝 XXX 先生,把我們對上帝的感覺
以如此美妙、感人的方式分享出來

2/04/2011

歲在辛卯.百年人物

今年

中國帝制結束一百年

乾隆三百歲
曾國藩兩百歲

楊絳一百歲
蕭紅一百歲
陳省身一百歲
錢學森一百歲
黃友棣一百歲

雷根一百歲
龐畢度一百歲
麥克魯漢一百歲

威廉.高定一百歲
田納西.威廉斯一百歲
露西一百歲

林覺民逝世一百年
端方逝世一百年
李蓮英逝世一百年

馬勒逝世一百年
普立茲逝世一百年

紐約市立圖書館落成一百年
葡萄牙婦女獲得投票權一百年

瑪麗.居里得諾貝爾化學獎一百年

1/31/2011

翻譯三境

譯境有三層:初者見山是山,進者見山不是山,神者見山又是山。

我們一般人在能力培養與經驗累積之下,可以脫離初境,達於進境。
但欲登神境,則受限於語言先天結構,可望而不可及也。

因此原文跌宕、對比、奇突的層山峻嶺,
往往就在排列組合的譯文重組下變為平原丘陵了。

1/27/2011

莎士比亞洛可可

有時看到媒體將西方年代大雜燴,只有不禁莞爾。

這是聯合報的一篇報導,雖說改編電影可能將背景時間改換,但是十七世紀和洛可可放在一起,卻稍嫌離譜了些。更誇張的是所謂「在男演員的服裝上清楚可見17世紀洛可可風格,誇張的皺摺圓領...」,誇張的皺摺圓領是伊利莎白-莎士比亞文藝復興年代的典型風格!!而莎老爹是16世紀人17世紀初過世。和18世紀的洛可可扯在一起,記者做點功課好嗎?

不過也有台灣大師級人物把珍.奧斯婷和她的「理性與感性」放進時光旅行,說成「維多利亞時代」...所以媒體記者張飛打岳飛也實在不足為怪了。

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暴風雨》華麗洛可可 2011/01/27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暴風雨,金獎影后海倫米勒在當中飾演女魔法師一角。由去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項得主Sandy Powell為演員打造戲服。...在男演員的服裝上清楚可見17世紀洛可可風格誇張的皺摺圓領線條明確的窄身設計,既有著男性剛硬特質同時也透著壓抑色彩,衣服上的鉚釘裝飾可以說是非常前衛時髦呢!
又記:有趣啊,此文刊出不到半日,原作者就來留言,並將報上原稿立時改為「華麗巴洛克」。從諫如流,誠懇可感,但是可惜啊,改成巴洛克一樣無濟於事。因為風琴式站領屬於High Renaissance或mannerism時期,標準的伊利沙白年代特色。進入巴洛克時期就開始退流行了,改為誇張的蕾絲大領(如三劍客式),尤其是男裝。所以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誤將「誇張的皺摺圓領」當成巴洛克風格,反映對歷史服飾的時代認知不夠正確。

1/25/2011

Asian Party

偶然點閱到兩篇中文版 TIME 譯文,發現兩個誤譯,可能都是因為不熟悉背景脈絡而生。看似小事,但一字之差,雖僅毫釐,實失千里。

淺談-茶黨(Tea Party)
雖曰「會」可成「黨」,中文亦有「會黨」之稱,但這個政治運動及其命名論其歷史出處甚至當前意義,此 party 應譯「會」而非「黨」。即使大師也有不詳來龍去脈混用之誤。

虎媽媽的咆哮

「坦白說,我知道很多亞洲父母私下都對西方的教養方式感到很震驚、害怕,包括西方父母允許自己的孩子浪費時間上臉書、玩電動,還有他們對小孩的未來不做什麼準備」
Asian 在此應譯「亞裔」非「亞洲」。前者是米國自己人,後者在國籍與地理均非米洲大陸子民。二者雖有文化或血源牽絲,實已異途,外部內部性質均大不同。

1/14/2011

好詩難譯--Sister Lou

Sister Lou  
by Sterling Brown

Honey
When de man
Calls out de 'las train
You're gonna ride,
Tell him howdy.

Gather up yo' basket
And yo' knittin' and yo' things,
An' go on up an' visit
Wid frien' Jesus fo' a spell.

Show Marfa
How to make yo' greengrape jellies,
An' give po' Lazarus
A passel of them Golden Biscuits.

Scald some meal
Fo' some rightdown good spoonbread
Fo' li'l box-plunkin' David.

An' sit aroun'
An' tell them Hebrew Chillen
All yo' stories . . . .

Honey
Don't be feared of them pearly gates,
Don't go 'around to de back,
No mo' dataway
Not evah no mo'.

Let Michael tote yo' burden
An yo' pocketbook an' evah thing
'Cept yo' Bible,
While Gabriel blows somp'n
Solemn but loudsome
On dat horn of his'n.

Honey
Go straight on to de Big House,
An' speak to yo' God
Widout no fear an' tremblin'.

Then sit down
An' pass de time of day awhile.

Give a good talkin' to
To yo' favorite 'postle Peter,
An' rub the po' head
Of mixed-up Judas,
An' joke awhile wid Jonah.

Then, when you gits de chance,
Always rememberin' yo' raisin',
Let 'em know youse tired
Jest a mite tired.

Jesus will find yo' bed fo' you
Won't no servant evah bother wid yo' room.
Jesus will lead you
To a room wid windows
Openin' on cherry trees an' plum trees
Bloomin' everlastin'.

An' dat will be yours
Fo' keeps.

Den take yo' time . . .
Honey, take yo' bressed time.

義可意,音難擬--難譯。

1/12/2011

不譯也罷

無意間看到2010台北燈節的中英標題,英譯不知出自何人手筆,只能說英文教育徹底失敗。其中有幾則英譯勉強說得過去,但多數從標題到內文到形式,不忍卒觀。
如果英譯只是徒具「國際化觀光」形式,為有英文而英文,不譯也罷。

1/11/2011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恍然大悟~~

原來1984所說的老大哥,不是政府。
老大哥也不是一個集權或任何集團。
老大哥是集體。

老大哥在雲端,在google,在facebook,在twitter,在plurk,在ptt...
在手機cam,在digital cam,在行車記錄器,在Youtube,Itube,在監視錄影器,在...

老大哥其實是分散式系統。
全民皆為老大哥。

老大哥就在身邊,就是你和我~~

Big Brothers are Wathcing you, us, and them.
We are Watching us.
We are being Watched by us.

1/06/2011

兔年如意


Wish everyone a Bunny, Hoppy year and
Rabbit success on all your high Hops!

Just let your Hare down and
enjoy yourself!

Happy 100!!

1/01/2011

丁丁「教」英文


丁丁打算開班教英文了!

目前規畫四種課程,為有心加強學習的「非初學者」朋友
建立「英文實力」而非「考試實力」
重點及最終目的在「培養持續獨立自學的能力

先開列構想,實際細節視回應狀況再議~~
(乏人問津當然就開不成了!!)

有興趣的朋友請來信: tingtingenglish@gmail.com

對象:台北地區大專程度以上在學或社會人士
期程:每期八次,每週一次,每次兩小時
人數:六~十二人,六人開班
時間:週間晚 7:00~9:00

A. 英文讀報班

目標:
- 欣賞解讀英文報刊雜誌的精采報導與評論
- 增強語文與文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 複習基本而根本的文法觀念
- 培養持續獨立自學的能力

特色:
- 字彙、文法、句型、語法、習語
- 翻譯練習、語文常識、文化介紹
-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CNN等各型新聞媒體

B. 職場英文班
目標:
- 以「國際英語」觀點活學活用職場英文
- 複習基本而根本的發音及文法觀念
- 糾正國人易犯的發音及文法錯誤
- 培養獨持續立自學的能力

特色:
- 閱讀與表達:發音、字彙、文法、句型、語法、習語
- 企業用語,企業文書、企業漫畫、企業文章
- 實例教材、情境教學、活動設計、工具使用

C. 博識教育英文選讀班
目標:
- 欣賞解讀美國大學博識教育精英讀本的經典文章
- 增強語文與文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 複習基本而根本的文法觀念
- 培養持續獨立自學的能力

特色:
- 字彙、文法、句型、語法、習語
- 翻譯練習、語文常識、文化介紹
- 人文、藝術、教育、科學、社會、思想類名家文選

D. 英文經典精讀班
目標:
- 欣賞解讀英文經典作品
- 增強語文與文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 複習基本而根本的文法觀念
- 培養持續獨立自學的能力

特色:
- 字彙、文法、句型、語法、習語
- 翻譯練習、語文常識、文化介紹
- 名家名著:如「傲慢與偏見」、「動物農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