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07

有sense沒道理

Personal Finance in Jane Austen: Percents and Sensibility
(12.20.2005, The Economist)

丁丁在「珍.奧斯汀的年代──歷史就在我們身旁 」亂談過一些十九世紀初奧斯汀社會的文化背景,本篇《經濟學人》文章更直指核心,借用奧斯汀名著《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書名,介紹起奧斯汀時代的「理財」,這可是奧式小說社會婚姻觀與婚姻制度的基石。《傲慢與偏見》開宗明義就指出:「單身漢而多金,必定缺個老婆」──這豈止是「舉世公認的真理」,根本就是「常識」(common sense),而常識,就是理性(snese)囉。《經濟學人》編輯妙手標題,把 sense 換成近同音字(Per)cents*。percents 是公債代稱,英式用法。文中說啦,當時英國政府以一定利率發行公債,是1801年新開張的股票交易場上唯一證券,而且一唯一就唯一了廿多年。英國投資大眾便是通過這些公債,參與、分享、助成了帝國一步步擴張的事業。

可是這個 sense,卻是最沒有 sense 的 sense。你說它是「理性」吧,它其實卻百分百的「生理性」,包辦了我們視、聽、嗅、味、觸五覺(senses)。好,你說它是「生理性」吧,它卻又兼職照顧你的「心理性」:罪惡感(sense of guilt)、責任感(sense of duty)、方向感(sense of direction)、時尚感(sense of fashion),無感不 sense。你說它是「感性」(sensibility)?對不起,sensibility 的「貌似同形」形容詞 sensible,卻表示「明智、有判斷力」──真正豈有此「理」(nonsense, no sense at all)!

從sense區區一字分衍生出來的大小字眼,更是糾纏不清,由「肉感」、「官感」、到「感性」、「理性」,甚至「機械性」...包山包海,真正是「百變 sense」一族!丁丁初學英文,簡直couldn't make any sense out of all these "s.e.n.s.e.s"。光是「Sense and Sensibility」這個書名,就記了老半天,攪不清楚到底誰是「理性」,誰是「感性」?

隨手例舉一下Sense宗親:

機械系:sensor
肉感系:sensual、sensuous
理性智性系:sensible、sensitive
生理感覺系:sensory、sensorial、sensation、sensitive、sensuous
心理感情系:sensation、sensational、sensibility、sensitive

如上所示,這些 sense 表親,有時還一詞身兼數職、交錯使用,簡直一派 nonsense,像我們這種不容一絲廢話、乾脆俐落的 no-nonsense明理人,遇上這種一點也不 sensible 的 nonsense,怎能不跟自己的 senses 說拜拜(taking leave of one's senses),開始胡言亂語(talking nonsense),不知何時才能再恢復神智講道理(come to one's senses)呢!

* Percents尾音發/ts/,sense發/s/, 還是有些微不同--再補上一點兒丁丁的 two sense,噢不!two c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