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10

Order 的及物與不及物

電視酒廣告裡柔美的女聲:I didn't order.

如果女主角的意思是:我沒點(這杯酒啊)--> 請加 it。
如果女主角的意思是:我還沒點(任何東西)呢 --> I haven't ordered yet.

12/28/2010

中國朝代中英口訣--賀我華夏建立共和

有客留言詢問「口訣」英譯,正好提醒丁丁可以把中學時歷史老師傳授的一篇「中國朝代口訣」公諸同好。英文部分是丁丁前些日子的嘗試,非常不容易,非常不滿意,最後只好全部簡化改寫,因此不算「翻譯」,權且當作聊勝於無的拋磚,以待來者。也是丁丁聊表心意,賀我華夏建立共和堂堂邁向第一百年!

770 與 403 春秋戰國之起年
770 and 403 Spring & Autumn, then the Warring States

221 秦統一
221 Qin conquered all

206 漢初元
206 Han winning the throne

東西時分真湊巧 公元正逢漢平元年
Wow that the C.E. coincided with Ping of Han

25 光武都洛陽
Year 25 Guan-Wu rebuilt the Han

220年 三分疆
220 Three Kingdoms split

265 晉始起
265 Jin consolidated all

420年 南北張
420 South & North gone separate ways

589 隋統一
589 Sui unitied all

618 唐代揚
618 Tang standing tall

907年 五代始
907 Five reigned in turn

960年 宋發皇
960 Song reunified all

1279 元朝建
1279 Mongols beat them all

1368 明室創
1368 Ming claiming all

1644 清人入關
1644 Qing the curtain call

1911 民國堂堂
1911 The Republic of, by, and for us all

12/17/2010

高祖無語

如果漢高祖劉邦地下有知,這幾日一定氣得復生,並保留司法追訴權,狀告台灣媒體誹謗!!

外交部沈呂巡引用「偶語棄市」,不但令立法委員「啊」不知其意,同時也暴露了記者、編輯的半吊子和懶散。

原語見《史記》始皇本紀: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待得劉邦入關,遂與民約法三章,高祖本紀記載:
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與劉邦無關,他只是「引述」、廢止。卻被二十一世紀的媒體「太史不公」不清不楚地寫成:
偶語棄市語出《史記》高祖本紀,意即互相私語的人,應於鬧市處死以示懲戒。
追根究底,是先有秦法,見於始皇本紀,漢高廢之,再入高祖本紀。但媒體不交代原始出處與背景(也可能因為看不懂太史公的中文),報導只寫一半。恐怕不少人看了這則新聞,會產生錯誤印象,誤以為是偶語棄市是漢高祖的所為了。

可笑的是,同一天的時間,同一家的媒體,同時刊出了「正確」的最原始出處:
外交部次長沈呂巡用了「偶語棄市」一詞,出自秦代時的一種刑罰,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有敢偶語詩書,棄市。」意指兩人相對談話,就將人處死,棄於市場示眾,引申為兩人在 一起談話,就犯了殺頭棄於市場的死罪,用來形容政府專制,限制民間言論。
編輯難道看不見自家的矛盾嗎?同日報紙,公然兩個出處。而這第二篇「正確」報導也有問題,始皇本紀明明白白寫著「偶語詩書者棄市」,記者原文照抄竟然視而不見詩書二字,接下來繼續照抄或許是哪部字典上的「偶語棄市」解釋。相對談個話就處死?秦法再苛也不至於此!

以上是聯合報、中央社的表現,接下來更好笑了,因為關中引論語《衛靈公篇》「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駁斥沈,今天中時便來了篇自以為聰明的短評:
這下子可好了,《史記》拚《論語》,漢高祖對上衛靈公,外交部轟內政部,考試院掌駁外交部政次。一紙「大嘴巴條款」,竟點燃官員的成語競賽,引經據典不說,還借­古諷今,幫社會大眾複習國學常識。
漢高祖對上衛靈公?我看漢高祖會氣得引用秦法:判你個「誹謗者族」!

別忘了衛靈公也會提告,他和這個評語的闗係,只是因為衛靈公三字開篇,遂成篇名,和篇中這句子曰毫無關係!!

台灣媒體的不用功、不查證,已經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悲哀的是,連帶著眾多「報云亦云」的部落格主,也隨著錯誤的訊息起舞,轉載這些高度誤導的半不通國學常識。網路,原是方便查考資料的時代善器,現在卻成了散布謬誤的高速傳聲筒。

12/03/2010

誤把新桃作舊符

今天聯合報登出的論譯專欄,提到文化或歷史背景對翻譯的重要。旨哉斯言!!可惜,作者卻剛巧將文中重要的相關文化或歷史背景寫錯了,誤把於英國歷史文化政治發展有關鍵性影響的新「舊」教之爭,寫成教與國教之爭

亨利八世「開除教宗」、自居英國教會之首,創立英國國教這個「新教」。之後血腥瑪麗、查理斷頭、克倫威爾、王室復辟、光榮革命,以迄喬治入繼大統一路至今英國王位繼承的宗教規定,無一不是英格蘭本土「更正(新)教」包括國教在內,與「羅馬公教」亦即天主(舊)教之爭牽動的因與果。雖說若就教理、儀式而言,英國國教本質上可謂「新教中的舊教」,英國新教系統內部亦有路線之爭。但就宗派陣營的大劃分而言,國教派畢竟屬「新」非「舊」。這段既宗教又政治的衝突與迫害,以及「魚或不魚」的表態,是發生在國教與天主教之間,而非國、新之間。

英國國史的「新舊公案」幾已屬通識,說不定丁丁此文未出,就已有識者貼文指出了。尷尬的是,專欄主旨正是論文化或歷史背景對翻譯的重要以作者的學術背景與譯壇身分,下筆出言不可不慎!以免專欄誤導讀者,課堂誤教學生,甚至寫入論文發表。想來文中之誤,是鍵盤之誤(?),宜速更正。

翻譯與文化差異 (聯合報 2010.12.04)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這兩個句子的意思不是「約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遊戲」,而是「約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誠又守教規」。原來,英國國教與新教衝突期間,國教規定教徒齋日只能吃魚,新教則要求不可吃魚。也就是說,這兒的約翰是新教徒,他不吃魚,所以守教規。文化或歷史背景在翻譯時確實很重要,但如果這兩句話是出現在一本討論國教與新教關係的書中,而非單獨抽出來看,也許就比較容易譯。...

10/02/2010

神秀與慧能

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The body a bodhi tree, the mind a mirror stand,
Dust it duly; be spared the dirt.

Body be bodhi, mind as a mirror,
Dust diligently; never invite dirt.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Bodhi got no tree; the mirror's no stand;
Nil to begin with, where's the dirt to dust?

There's no bodhi tree; neither a mirror stand.
Nil to begin with, where to invite dust?

9/26/2010

來匆匆去也無聲--曇花一現的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項

2005年第29屆金鼎獎,首度設立了「最佳翻譯人」獎項。
五年之後的今天,這個獎項又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台灣社會的閱讀養分與知識來源,有很大一部分靠外書中譯。姑不論這種出版現象是否應予「改善」,卻是一個行之多年的真實現象。可怪的是從產業到消費到學院,都對譯書過程中真正最接近「創作者」身分的譯者不甚重視,翻譯學者對書市眾多譯作採罔若無存充耳不聞的態度,對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項的意義與標準亦視若無睹不予評論;整體譯酬偏低只能忙於餬口的翻譯界本身,也同樣無暇在意這項榮譽的有無。於是這個獎項的唯一功能,就只「淪落」為譯書封面的行銷文宣。

新聞局金鼎獎的設立,用意應在鼓勵本土出版、自製圖書。也許就是基於譯者不中不外的「尷尬」定位,主事者在五年之後,決定取消「最佳翻譯人」這個短命獎項?

整個中華民國唯一稍微正視譯者的官方正式鼓勵,來也匆匆去也悄悄。難怪我們就只能生產宜蘭童玩節展館的「國際級」翻譯:天涯若比鄰(The limits of the earth If neighbor)。

後記靈機一動,投書聯合報民意論壇,獲覆「囿於版面篇幅,未能刊出」,顯示(一)丁丁文字不夠有力,(二)議題不夠重要。倒也不算意外就是了~~

9/19/2010

蘇軾〈獨酌試藥玉盞〉

鎔鈆煮白石 White frits with lead fuse
作玉真自欺 As jade which deceives.
琢削為酒盃 Sculpted and polished,
規摹定州瓷 A Ding ware it turns.

----蘇軾〈獨酌試藥玉盞〉 Su Shi (1037-1100)
A Lone Drink Testing a Yao-Jade Cup

8/13/2010

鳥蛋藍白大戰

網上看到一段與翻譯有關的訪談:

...
XXX舉例,自己有次接了一本小說,前6章是另外一位譯者所翻譯的,但是這位譯者因故無法繼續,於是出版社找XXX擔任「救火隊」。她在小說裡面看到一段句子:「the sky was as blue as a bird's egg」,另外一位譯者直譯「天空像鳥蛋一樣的藍」。

XXX認為,在這本小說裡面不適合這樣直譯的方式,但是又想不出來所謂「鳥蛋藍」是怎樣的藍,於是為了這短短的一小句去找了許多鳥蛋的資料,並且搭配色彩、光線,是白偏藍、青偏藍還是黃偏藍,是怎樣的光線才會讓鳥蛋偏藍色?最後XXX決定用「天空像水洗過的藍,很白」來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疑點決不敷衍、對文字與標點符號要求敏銳、講究、潔癖,並且反覆推敲出最好的表現方式。XXX笑說,如果熱愛翻譯工作,具備以上條件並且能夠持之以恆,才適合走翻譯這條路。...

丁丁曰:什麼樣的藍 as blue as a bird's egg? 其實一點都不白。而且藍色雖「洗」也可以不必白,反而藍上加藍,「碧」空如洗。

7/29/2010

地球的極限,如果鄰居

The limits of the earth If neighbor

7/18/2010

「釋」非「譯」,「譯」非「釋」

很多人在學習英文時求助「解釋」,卻說成「翻譯」;
他們需要的其實是「了解」。

而也有人明明在從事「翻譯」,卻把它當成「解釋」;
他們忘記自己該做的「重現」。

丁丁對「翻譯」的定義較嚴格與狹義,乃是尋求義、形、神的異文對映。
「譯」,是在「了解」之後才能做的工夫,不「懂」怎麼「譯」呢?
而一旦進入「重現」階段,就必須「原作」上身,不「似」怎能稱「譯」乎?

7/10/2010

Kindle Talk

1. Kindle 與 IPad 之間的差別,就在讀書與不讀書而已。
2. Kindle 不會使不讀書的人變成讀書。
3. Kindle 與 IPad 的市場佔有之戰,不在兩機之間,而在讀書與不讀書人口之比例高低。
4. Kindle 或任何「真正」讀書機/電子書的競爭對手,其實還是在紙版書。

以上「書」的定義,乃文字書或以文字為內容主體的書。
「讀書」的定義,則是展閱書本長度的內容,並以一次或分次閱畢全文為目標。
只要「文字書」繼續擔任傳遞知識或思想的載體,Kindle 和 IPad,就如同蘋果與香蕉。

產業界與評論界不妨試做二選一市場調查,丁丁大膽推測:

1. 平日無「讀書」習慣者,必選 IPad;購入後亦不是用以「讀書」。因為機器不會改變閱讀性向。
2. 平日有「讀書」習慣者,若選 IPad,購入後亦不是以之取代紙本閱讀。因為IPad不是「真正」的「讀書」機。

總之,kindle 是 book machine,IPad 是 information machine。

至於 Amazon 本身,雖然也同時打算先佔由新媒體帶動的新出版革命,反正一魚多吃。但是別忘了它(起碼目前)畢竟是通路,真正的商品是「書」,電書機競爭愈多,吵得愈烈,最終它還是得利的。誰知道呢,Amazon 推出 Kindle,正是想帶動電子書市場,IPad, YouPad...愈多愈好,說不定它正在偷笑呢。

apple itunes model 是藉由軟賣硬,以內容賣設備;而amazon kindle model 其實是藉由硬賣軟,以設備賣內容。

6/17/2010

丁丁之火

誰用宣傳車廣播侵入我的聽覺領空
我就不投誰!

黨內民調也可以上街製造噪音成這樣
缺乏公民社會他我之間的界線與尊重
果然全球數一數二

6/12/2010

故宮文物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國政府在中華民國成立的中華民國機構。
故宮文物當年在中華民國,今天也仍在中華民國,故宮文物始終未曾離開過中華民國。

如果有一天,中華民國不存在了,中華民國被另一國滅了,
才會衍生所謂故宮文物主權歸屬問題。

6/05/2010

翻譯三大法則 Three Laws of Translation

觀紐約時報論「機器翻譯」一文的標題 "I, Translator",顯然是因「機器」故仿傚艾西莫夫的 I, Robot 系列書名,不由想到艾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似乎正是為譯者與作者、譯作與原作之間的關係量身訂做:

- A translation may not injure an original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n original to come to harm.
- A translation must obey any orders given to it by original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 A translation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哈哈!太妙了!

6/02/2010

自學英文

網上看到一些有關英文學習的討論,撈回在友人部落舊留言一篇,稍加補正權充一貼:

- 定期抄一小段文章,有自覺性地抄,注意其中用字、句構、時態、語態、冠詞、單複數、介系詞、標點等等...最好是與本行或自己有興趣的文章,才不致枯燥。

(小讀者生性疏懶,目前為止只抄過一兩次,卻覺獲益不少。推薦予友人,皆覺有用。)

- 像吃飯吃到砂子一般,培養對於違反基本文法句構之雜質的敏感性。方法之一:即使中英夾雜之際,也堅持使用正確形式,如我們應好好 communicate,我們的 communication 有問題,他非常communicative。我昨天買了兩本bookS...

- 多讀多讀多讀,進入英文語感,閱讀之中學習文法。切不可用中文文法解讀英文,或自圓其說。分析句法,但不要進行「文法學」式的分析。

- 多用英英字典,以其為主,找出確切定義之後,才用英漢輔助。後者主要在提供中詞的表達參考,不在字義的解釋。

- 對西洋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建立基本認識。

善用 google,但勿膠柱鼓瑟。

如此這般,英文約可進入差強人意階段,若以大洋比英文,此時約在小溪,倒也樂在其中,如小讀者即是。只是少雨季節,頓見乾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只能牢記:學海無涯,永無是岸!

有關基本英文文法,曾應友人請寫過一篇見笑短文,都是國一英文文法 ABC 程度的「基本法」(現在大概是國小英語ABC了)。不過最簡單處是最常跌倒處,跑步是由走步起,再複雜的文采也是由基本動作與結構排列變化組成。

5/31/2010

Google 不是這樣用的

有位蠻令人欽佩的書店負責人,對翻譯及英語教學的出版、推廣貢獻甚多,去年在科學人雜誌登了篇文章用Google統計檢驗英文用法,介紹:

拜Google的強大計算功能之賜,現在對於英文的用法、翻譯如果有爭議,往往幾秒鐘內Google就會在億兆的英文材料中,比對出包含輸入字眼的網頁文獻,並提供具體的項目數量,讓我們依統計數字的多寡來判斷,比所謂的英文權威更可靠。
接下來舉了一個實例:

我們以英文報紙的實例說明。馬英九總統針對郭冠英事件談話,表示:「任何人都不能以言論自由做為不當行為的保護傘,來挑動族群對立。」今年3月25日的Taipei Times把這句話翻譯成 "Nobody can hide under the umbrella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engage in improper acts or instigate ethnic conflict. "。翻譯得恰當不恰當呢?我們利用Google搜尋看看:關於 "hide under the umbrella of freedom of speech" -site:tw -site:cn -site:jp -site:kr有六項搜尋結果,可見這種講法不是英文的習慣說法。
利用google查實例,是非常好的應用。可惜這裡示範的搜尋法卻犯了一項常見的應用錯誤,可稱之為「敲死硬搜」。語文是活的,利用萬千,同一句型或語法往往搭配各種辭彙或情境。硬邦邦地全句照抄去找,尤其猶如緊身衣般在引號鎖死之下去找,「找到」往往比「找不到」更令人訝異。姑不論 Taipei Times 的譯文是否適切,但像這樣的拜 google 大仙法屢見不鮮,而且只拜一次就驟下結論,正是很多譯者或英語學習者感到沮喪的一大原因:為什麼強大的仙姑上天下地,卻找不到可用答案?

聰明的搜尋者知道必須靈活變換組合,掐頭去尾,左右逢源,比方若改用 "hide under the umbrella of" 或再以 "umbrella of freedom of" 去找,就會發現有各種 freedom (speech/expression/religion/association...),以不同動詞祭出借用大傘 (hide/shelter..., be practiced/justified/protected...)。彈性「活用」 google,而非拿著硬邦邦的玻璃鞋硬往仙姑腳上套,才是英語學習者的上策。

丁丁還有一項私家 google 法寶,哪天心情好,再獻曝吧。

5/22/2010

So「Exciting」 about 「Taiwan Touch Your Heart」!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611x132010052300426,00.html

平常不太看棒球的南加州大學(USC)學生黛安娜(Diana)和
凱文(Kelvin),就是衝著台灣日特別買票到現場看比賽。凱文說,看到道奇台灣日,感覺很溫馨、很開心,連說了好幾次「exciting about it(很興奮)」。

這是有關小胖林育群表演的報導。那個連說了好幾次的「exciting about it」,不知是兩位USC的留學生(?)黛安娜和凱文的問題,還是中央社記者或中時編輯的問題。總之,是台灣舉國花了大錢白學英文的成效問題。包括這個全國英語教師及在美華人幾乎都懞然不知其錯的 Taiwan Touch Your Heart 的可悲可笑問題。至於愚蠢的觀光局一再堅持拿這句蠢口號現醜,已是朽木不可雕也了。
開賽前,小胖代表台灣觀光局現場演唱「Taiwan Touch Your Heart」與美國國歌,高亢的歌聲讓他贏得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exciting about」的低階錯誤,請看:不是文法家的文法常談

「Taiwan Touch Your Heart」令人對國內英語教學的深深無力感,請看:
新聞標題文法及Taiwan Touch Your Heart

4/09/2010

「希望」是那帶翅的小東西

舊文一篇
************************************************************************************
幾年前初識ED,被她迷住,對她不解,只覺得這首詩像一首歌,是要用悠揚遙遠的嗓音唱起,既清脆又帶著淡淡的哀傷...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
And never stops -- at all –
And sweetest -- in the Gale -- is heard –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
Yet, never,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 -- of Me.

「希望」是那帶翅 (/有羽?) 的小東西 -
是那棲足在靈魂之內的 -
又唱著無字之調的 -
且永不停歇的 -- 永.遠.都.不 -
最是那甜蜜的 -- 在疾風 (/薰風?) 之中 -- 聽聞 -
啊那狂暴風雨最是愁人 -
令小小鳥兒倉惶不安
使多少人感到溫暖的小小鳥 -
我曾在最寒冷的地上聽見過它 -
並在那最陌生的海上 -
然而哪,既使在最艱難時,它也從未,
從未開口,要一點麵包屑屑 -- 向我。

後記:譯這首詩,耳邊好像聽見歌聲,譯文在筆下自然流出,覺得好像要唱將起來。也曾想試著抓住韻腳與格律,但情願保持這分清新直覺的反應,而不要被自己拙劣造作的字韻破壞了自然的感覺。

3/25/2010

One Man's Gain is Another's Loss

這個「自由翻譯」的新聞事件實在是太太太有意思了!

原來原句是 CLSA maintains the view we proposed in our June 2009 report “KMT in the driver’s seat”, that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the KMT’s to lose.

「自由大譯者」,不看丁丁飆英文,真是你的大損失!
早看了丁丁寫的
Mine to Lose, Yours to Gain,就不會 lose your face big. 造成 your big loss!

記住囉!

He's to lose
his to lose

大不同噢!

老話一句:不會英文沒關係,英文普普不丟臉,語文學習本來就學無止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不疑處有疑,不停地查查查。但最忌不懂裝懂,尤其是專業人員不盡本分,甚至見獵心喜,更甚者故意扭曲,才真正丟自己的臉,而因此誤導大眾,豈僅罪加一等!

後記:自由錯在先,可笑的是他報毫不專業,未察跟進。更可笑的是後續還有不思長進的媒體,用自己的破英文自曝其短,丁丁在此非錄下不可,以茲存證(關於這個關鍵句的解讀,吳育昇一樣破,在此不另評論了):

http://www.nownews.com/2010/03/25/301-2584130.htm
里昂預測馬英九2012勝選? 吳育昇遭疑選擇性翻譯 記者陳思穎/台北報導

...
吳育昇下午根據報告原文在媒體面前翻譯,但卻有媒體質疑吳育昇選擇性翻譯,忽略掉報告第一句話(We maintain the view we proposed last June, that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the KMT's to lose.)。 (丁註:哪家菜媒體?自打耳光嗎?真正真曝其短!)

對於媒體的質疑,吳育昇解釋,「他講的這句話不是說他(馬英九)會輸掉2012的選舉,他(里昂)說去年我們評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指去年的政治情勢?國民黨始終維持一個不好的政治情況,因為從去年以來,國民黨的政治情勢就不好」。(丁註:老兄幫幫忙,看來你和那「質疑」你的媒體一樣菜!)
...


http://www.nownews.com/2010/03/25/301-2584193.htm
NOW英文/自由時報引里昂證券報告馬英九會輸 錯了嗎 記者朱錦華/綜合報導

《自由時報》引述里昂證券的外資分析報告,指稱馬英九會輸掉 2012大選,引起不少震撼。立委吳育昇25日反擊說,《自由時報》翻譯錯誤。

我們把原文抓出來看,發現關鍵問題就出現在這段話:We maintain the view we proposed last June, that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the KMT's to lose.

里昂證券這段說:「我們依然秉持去年去六月的看法,2012年總統大選時,KMT (國民黨) is to lose。」(丁註:果然用中文文法讀英文,還自作聰明把所有格變成 be 動詞)
...
自由時報在上文裡把the KMT's to lose譯成「國民黨會輸」,有可能是一時不察,有可能是模糊原意,也有可能是擴大解釋。以一時不察來說,如果會說「國民黨會輸」,英文比較普遍的說法應該是the KMT will lose。而不會用the KMT's to lose。後者的意思,比較正確的解釋該是「國民黨的人把自己搞輸了」。不過驟眼之間兩者的確很容易搞混(丁註:東森這兩位記者程度還真不是普通的菜!)
...


又後記

事件發展至今,還有人弄不清這裡的 someone's 是所有格而不是 is 縮寫。更別提輕重本末倒置,故意把重點放到附加的迷你但書「可能會輸、會自己搞砸失去」。還有人說:丁丁把這句解釋為「大敗」「大勝」!非也!丁丁是比喻正如菜中文看到「敗」就誤以為輸輸去,菜英文看到 "lose"往往也犯了同樣錯誤。

3/11/2010

撲通撲通

波士頓港辦的是茶「會」,不是茶「黨」
tea party movement 也不是茶葉「黨」運動

南方大師不辨「會」、「黨」就罷了
也不諳左 vs 右,自由派 vs 保守派
把主張小政府的保守極極右派,說成「中產階級」激進運動
最搞笑的是,竟然混煮一鍋
用「小」政府主義來佐證宣揚他的「大」政府主張!

真是一堆 Dickinson 詩中的六月青蛙跳下水!

2/24/2010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That rambles in the Road alone,
And doesn't care about Careers
And Exigencies never fears --
Whose Coat of elemental Brown
A passing Universe put on,
And independent as the Sun
Associates or glows alone,
Fulfilling absolute Decree
In casual simplicity --

小小石子快樂無邊
獨自閒逛漫步路邊
事業前途何需掛心
危急存亡從不擔心
風霜染褐它的外皮
歲月去來為它披衣
獨立自主一如朝陽
隨遇而安自放光芒
天命嚴嚴絕不可違
單純小石自在無違

1/27/2010

The Persian Version by Robert Graves

The Persian Version by Robert Graves
波斯版本

波斯之思?波斯本事?波斯若是?
波斯且釋?波斯見識?波斯破飾?
波斯如是說?

Truth-loving Persians do not dwell upon
波斯人重真相才不惦記
The trivial skirmish fought near Marathon.
馬拉松附近的小小戰役
As for the Greek theatrical tradition
希臘人戲劇性向來好勝
Which represents that summer's expedition
竟稱去夏那場所謂遠征
Not as a mere reconnaisance in force
並非波斯派兵刺探敵情
By three brigades of foot and one of horse
步軍三旅外加馬騎一行
(Their left flank covered by some obsolete
(左翼幾艘破船擔任掩護
Light craft detached from the main Persian fleet)
則是主艦派出輕艇任務)
But as a grandiose, ill-starred attempt
卻說成波斯國大舉進犯
To conquer Greece - they treat it with contempt;
又說它出師就註定完蛋 
And only incidentally refute
波斯人聽了只嗤之以鼻
Major Greek claims, by stressing what repute
並順便駁兩句自家道理
The Persian monarch and the Persian nation
它指出經過這有力展現
Won by this salutary demonstration:
波斯王與國都聲名大顯
Despite a strong defence and adverse weather
儘管守軍強悍天候不利
All arms combined magnificently together.
我軍集結耀武好不神氣

1/12/2010

草原民族的歌聲

北朝樂府「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The sky as a domed canopy,
 All around the wild envelops,
On the meadows of Chilechuan,
 At the foot of Yin Mountain Range.

The expanse of blueness above,
 The boundless wilderness across,
Wind blowing by, grass nodding low,
 Herds of cattle and goats emerge.

每句八音節,為將就韻腳,首段兩句前後對調。

1/10/2010

from a Khitan Tent

1072年,北宋時期,橫跨人文與科學兩個世界,官至哲宗朝宰相,集多項全能於一身的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外交家蘇頌出使遼國,寫了五十八首「使遼詩」,其中一首「契丹帳」吟道:

馬牛到處即為家,一卓穹盧數乘車。
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酪漿羶肉誇稀品,貂錦羊裘擅物華。
種類益繁人自足,天數安逸在幽遐。
試譯為「九音八句」:

     from a Khitan Tent
Home's where the horses and cattle go,
Under a tent and on a few carts,
Hunting by season the way of life,
Not one towne over a thousand miles.

Delicacies of milk and mutton,
Coats of luxury from furs and hides,
Ease and comfort in the land distant,
Abundance is content to one’s heart’s.

1/02/2010

異哉!英語於台灣

丁丁觀察:

一出現疑似「菜」英文事例,社會上或媒體版面便會熱烈出現下述「異」象:

--人人搖身一變,「網路笑翻」,忽然都成了一分鐘英語專家,都來指手劃腳
--往往卻指也錯了,劃也歪了

究其原因:

一.認為英文很高級,會英文就高人一等,英文不佳則丟人現眼。
二.全民花很多金錢、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學習英語,學習效果卻完全不成比例

綜合以上二病,因為覺得英文高級、懂英文很高級(亦等於不懂英文很「自卑」,甚至民族自卑),才會出現遇到「英文話題」就紛紛跳出來以「我最懂」的買辦口吻肆意批評,因為潛台詞即「我高級」。但同時又因為其實學習效果極差,一不知半不解,批評者往往洩的是自己的底

丁丁又曰:

一.英語,語言也,語言無高低,會不會此語那言亦無關高低。只是多一種語言能力,等於多開一扇窗,何況如今英語近乎世界通用語。對一般大眾而言,英語如同打字、開車,是一項生活技能,技有高低甚至有無,雖說一技在身總是好事,但不會開車一技,一點也不丟臉;英語一技亦然。開車是選項,不會開或不想開,可以走路、搭公車、搭捷運、叫計程車,甚至搭便車;各有利弊。若選擇自己開車,多數人只需達到自家實用級,另有部分人以開車為業,也有人以開車為嗜好。但是一坐上駕駛座,所有開車者都必須遵守基本交通規則,不遵守不行。至於更上層樓的細部技術與能力要求,則交由專家或玩家實現即可。英文亦然。

至於動不動就說什麼「貽笑大方」、「騰笑國際」、「丟臉丟到國外」的人士,以為台灣是全球時時關注所在、天天上世界媒體頭條焦點嗎?「我們」說錯英文,和「他們」說錯中文一樣,都罪不至死,不達丟臉層級。 

二.投資報酬不成比例,而且差很大,這是當前英語教學兩面最大的問題。英語不好不丟臉,但整個社會花了極大代價卻效果奇差,則問題很大,的確有些丟臉--不是英文不佳丟臉,而是教學者難以為情,學習者難以為情,主其策者難以為情,全國一起用力把錢丟到水裡有些難以為情。

那麼教學認知與方法出了什麼問題?問題很多,其一,丁丁舊文學而不學略有管窺。

為什麼寫這一篇?因為101跨年煙火標題「Taiwan UP」又成話題。請教所謂的老外與大專名師們,英語媒體滿山遍野的 Dow Jones (nearly/almost/...) UP nn points 或 Dow Jones UP, barely 等等諸如此類標題又是啥?任何詞彙、用語,其實都可以用來雙關他想,搞笑請自便。還是又請參考丁丁這一篇吧:Making Sense of Headline Grammar.

按:雖然徵諸各方循本土英文之論點思路而發的「指劃高見」來看,「Taiwan Up」一詞的構想,原先的確也有可能是「以台式語法思路而製作的英文」,幸好結果是誤打誤撞,弄拙成巧,安啦。(最後卻變成一堆評者跳出來現形...)

丁丁後記:

近兩日,對此句指手劃腳者愈來愈多(包括丁丁在下敝人我),贊成、反對者皆有之,然兩多謬誤。前者往往強詞奪理,後者正顯示評者本身才是不脫台式英文思維;實反諷之極!昨據報載披露:原發明人是頂新魏。想來,魏君極有可能亦係循台式英文思維,不想卻造出了一句極標準而常見的英文!

丁丁隨口問了姑姑,便得來眾多英語媒導標題實例如下。有一派的反對理由是地名怎麼可以後加up?也不妨各自對號入座吧!

Dubai Down, Vegas Up?
Europe down, Asia up
Dow Down, Nader Up
Lake Powell down, scenery up
Dow Jones Up
Toyota down, Ford up
France Up, England Down
France Up, Netherlands Down
China Down, Frances up
Scholar Down, Books up
Suburbs down, Birmingham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