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11

「各人自掃門前雪」

我服膺:「各人自掃門前雪」及其累積效應。如果社會上人人都有意願、也有能力從己做起,將自身處理好,社會上的問題將可以減少許多。

我相信:

當自掃門前雪時,不是把雪掃到他人門前;

當行有餘力,可以兼顧「他人瓦上霜」者,不再被視為「大善人」、「活菩薩」、「積福積陰德」,而是公民社會的公民,志願為公民與社會服務;

當我們看到任何問題、任何現象,腦中第一個信號反應不是:政府...為什麼不來掃、政府應該快來掃、這樣掃、幫我掃;

當「台灣之光」稱號的現象不再,而是個人追求卓越的個人成果;當我們可以單約地為成功者高興,欣賞甚至推崇其人,而不必製作成一束孤星樣版式的國家集體光環;

當海外僑民返國服役、工作、放棄外國籍等事件,不再上報,而是個人生涯的意願、選擇;

當「老外看台灣」之類題材,不再需要成為報導主題;

當虐待動物、破壞環保、髒亂破敗等新聞,造成譁然,不再是因為「貽笑國際」、「影響國家觀瞻」,而是因為我們本身應該愛生命、愛地球,我們希望自己居處的環境清潔、美觀,而不是擔心外國人嘲笑或沾沾於他們誇獎我們;

當我們發現某地風光好美,不是因為它好像巴黎、東京、北歐...;當我們盛讚金馬獎頒獎典禮成功,不是因為簡直就像奧斯卡的翻版;

當...

台灣就庶幾是一個成熟、自信、公民強大的現代國度了。

9/15/2011

切忌用「中文文法」讀英文

為什麼切忌用「中文文法」讀英文 呢?

因為中英語言結構的確有相當差異,互有一些對方所無的元素,

所以中文人讀英文時,往往 「自動忽略」 在中文文法之下,似乎無關緊要的元素,以致造成誤讀、誤解。

比方最近一則新聞,一些報導譯為:

楊甦棣回答說​,「一般來說跟綠卡效力相關的案件都相當複雜。」

還周到地提供原文:
(in general terms that cases involving green card status are complex.)

問題是:英文句子不能亂切,更不能「自動視而不見」句中組成元素。我想請問報社編譯:原​文為什麼有個 "that"?

原文為什麼不是 in general terms that cases involving green card status are complex? 有 that,無 that,有何不同?

這算是誤讀結果不算嚴重的例子,再舉一例,也是網上所見,就代記大條了:

譯文 :五角大樓的報告宣稱,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謊話連篇」,報導通常基於「胡亂猜測以及不合邏輯的推理​」。

原文 :The Pentagon’s assertions, said China’s state-run news agency, Xinhua, were “utterly cock-and-bull” and based on “a wild guess and illogical reasoning”.

又是「自動視而不見」句中元素,以致完全誤讀、譯反。而且解讀錯誤之際,連「單數名詞竟有複數動詞」這麼明​顯的線索,也視而不見,未能提醒自己解讀錯誤。

不禁又想起去年的「全民大英檢」:It's KMT's to lose.

附註:本文只討論英文,不討論政治。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英文力?--「為何」及「如何」學英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英文力?

報載「去年各國托福平均成績統計出爐,台灣在亞洲卅國排名倒數第十」。這一回新聞見報,卻只見單篇報導,似乎不見過去常有的反應:社會一片檢討、議論、殺伐、或不以為然。

這種「類沉默」反應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負面的,大家已麻木;一是正面的,大家不再隨之起乩。可是真正嚴重的問題,不在英文不好,而在投資報酬率太低:不會英文沒關係;投入很多時間、精力、金錢,卻學不好,很有關係。

到底國人「為何」學英文,又需要什麼樣的英文力?

其實不會英文或說得不標準有什麼關係?知識取得與溝通有很多途徑。所以英語教育第一件事,應是心理建設:不會英文,和不會法文、不會日文、不會冰島文一樣,不是奇恥大辱。亦如外國人不會華語,不會無妨,會了可加分。

至於英語力光譜本身,約略可分為三型:堪用級、善用級、精用級

光譜的最左端:大部分使用者其實只需要達到「堪用級」程度足矣。日常會話,偶一用之,甚至一生難得一用。在這種狀況下,其實說一口「中式英文」沒有什麼不可以,能達到溝通目的即可。

光譜的最右端:是出於個人興趣或專業需要,必須對英文背後的文化、社會等等具備深層了解的使用者,屬於「精用級」的專家型或學術型。他們的英文力必須全面或選擇性地達到「文化英文」、高階英文的精微程度。

但是光譜的中間,很大一部分的職場人士,卻必須達到「善用級」的層次,而且我認為這才是台灣英語教育應該關注、致力的焦點學習目標。他們是技術型的使用者,對他們來說,應該把英文當成一種「世界語」或「國際型英語」或「全球普通話」,而非「某國之語」來學習、使用。

這一型使用者並不需要知道、更不必浪費時間去了解英文背後的文化,因為他們使用英文的對象,往往也是「非英語母語者」(事實上,連英語國家之間,都往往不了解彼此的文化習語或俚語)。他們也不需要說一口標準「英」語腔或「美」語腔。但是他們需要聽說讀寫一口、一手正確的「去文化脈絡型世界語」,也就是依然遵用英文語法及單詞發音,以供他們在全球化的職場、商場上,以「受過教育者」的程度,使用英文了解他人、陳述自己。正如國人不必人人成為中文作家,但筆下寫出的中文應正確通順、避免錯別字。

依據這三種不同的英語力需求,「如何」學英文呢?

 學語文,「不必然」學文化

 學文法,不是學文法學

 學發音,不是學音標

 學咬字,「不必然」學腔調

唸不準,就聽不懂

切忌用「中文文法」讀英文

9/13/2011

歷史眼與語文感

G+ 見此貼:

【翻譯交流】在英文中指稱「中國」的,除了最常見的China,還有一個詞「The Middle Kingdom」,後者更像是直譯,但是,我總覺得,這裡的 Middle 除了有地處中間的意思,似乎還有時處 Middle Age 的意思。對於不曾體會過中世紀年輕人來說,到中國居住一段時間常常讓他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進步歷程。
丁丁有些感嘆:

雖然我同意此貼文「下半段」的引申抒想。但西人用Middle Kingdom指稱中國,並無中古之意,一如Middle Earth,意指 center。

此外,Middle Age 或 middle age,都不是「中古」,而是「中年」。中古是 Middle Ages。一字母之差,差很大。譯者尤需於此致意。

同一字詞或語句,引發的意涵聯想,對母語者或外語者往往有異。比方中文人讀到「他打著赤腳」,不會認為此詞似乎還有「該人的腳也發紅」的意思,歪國人讀了就不一定了。

歷史感、時間感也很重要,我們常將「當代西方」投射到所有以往的西方,殊不知 Middle Kingdom 這個譯名在西方出現時,西方認為中國是世上最文明的呢。

9/11/2011

「俄羅斯之光」

「俄羅斯之光」索庫羅夫勇奪威尼斯金獅獎!
俄羅斯片真的起飛了!《浮士德》是俄國的驕傲,是俄片之光!!
持國片,你一定要去看《浮士德》,支持俄羅斯!支持國片!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都在看!
就是要愛俄羅斯!他們都在哈俄羅斯!連浮士德都想做俄羅斯人!
是俄羅斯人,就一定要看《浮士德》!
俄羅斯加油!!!
    (俄羅斯丁丁附身留言)

9/10/2011

A.D. B.C.

A.D. 是拉丁文 in the year of Lord,拉丁文寫法是把年份寫在 A.D.後面:A.D. 1。B.C. 是英文 Before Christ,英文寫法是年份寫在 B.C. 之前:1 B.C.

可是當初設立這個紀元法時,在 B.C.與A.D.之間沒設個 0 年進去,所以每個世紀到底是在 00年,還是01年開始?始終爭議不斷。更麻煩的是,如何計算紀元前後兩個年份之間的年距?比方 1 B.C. 距 A.D. 1 明明只差一年,1 - (-1) = 2 卻變成 2 年,所以別忘了這個算式一定要減去一年。

為免特定宗教或文化意涵,現在新趨勢是 B.C. (Before the Common Era), A.D.則改由 C.E. (the Common Era) 取代,算是換湯不換藥字面平等,剛好也合中譯「公元前」、「公元後」之意。

中國帝王時代的年號紀年怎麼始算呢?先皇不會都剛好死在當年最後一天。傳統是當年仍沿用先皇年號,次年方啟用新皇年號。所以某皇帝若死在正月初一,這一整年他都雖死猶生,新皇得整整等上一年才能真正以自家年號號令天下。這死得其時也真不容易呢。

鎂光燈下癥候群

如果每一個打球的、拍電影的、做麵包的、設計衣服的、寫小說的、製茶的、生產科技品的、發明新事物的...都可以以自己的個人身分在國際上成功、放光,照亮自己,而不是國家民族的代表隊;

如果愛護動物、保護生態...都是為愛生命、護生態...本身的價值與意義而做,而不是為了「世界都知道」而做,也不是為了擔心若不做就會「騰笑國際、不利國際形象、丟臉丟到國外」而不敢不做;

如果一個社會不再如此 「self-conscious」,不再時時「鎂光燈下癥候」、「動見觀瞻症」發作;並讓每個人做自己、只代表他自己、為自己得榮耀,這些成功案例才會真正普遍,成為常態,而非特例。這個社會也才真正脫離第三世界的心態與實質。

因為黑暗,所以一束光才特別突顯啊。如果光多,就成為大白天了。

看電影 vs 看歷史

國外觀眾看「賽德萊」是看電影,台灣觀眾看「賽德萊」是看歷史。
國外論「賽德萊」是寫影評,台灣論「賽德萊​」是寫史觀。
國外認為此片想做史詩型電影敘事,台灣認為此片想做電影型史詩敘事。
國外以一名電影觀眾個人身​分進戲院去「看」此片,台灣以社會集體的焦慮、產業復興的期待進戲院去「挺」國片。

觀畢的結果自然有所不同​。

empathy 是指認同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形容「覺得他人會認同我的感受」、「他人都會感同我​身所受」,或「奇怪他人怎麼沒感同我所感受」。

9/09/2011

民國一百年.乾隆三百歲

今天是辛卯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的三百歲生日。

他生於五個甲子之前的辛卯年 (1711),前朝崇禎皇帝恰好大他一百歲 (1611)。
歷史送給他的兩百歲生日禮物 (1911),是「民有民治民享」取代了「帝有帝治帝享」。
他​和華盛頓同年「退位」(1795),同年去世 (1799),留下兩個命運迥異的國家。

美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在他有生之年發生。法意、民約論、國富論​,是他的當代作品。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是他的藝術年代。在乾隆的十八世紀裡,歌德抒發著少年維特的煩​惱,奧斯汀觀察英國社會的傲慢與偏見。富蘭克林放他的風箏,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中國近代史的黃金死亡交叉點​,在乾隆世紀發動。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下令只准一口通商,他去世僅僅四十三年之後,「南京條約」​迫使五口通商。乾隆時代啟動的國族命運連續劇海嘯,一直餘波震蕩上演到今日。

精采一百,與乾隆三百息息相關。即使小至吾島當前觀光大業,也與他密不可分。

故謹以小文一篇,為其三百歲誕辰做一註腳。

9/08/2011

(康熙辛卯年八月十二日訊) A Prince to be Born!

[歷史現場]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Reminisce.

(康熙辛卯年八月十二日訊) A Prince to be Born!

北京雍親王府邸今日傳出喜訊,皇四子胤禛將於明日喜獲四子,命名弘曆,24 歲之後將稱乾隆,死了之後又名高宗。

根據超音波顯示,小皇孫深具帝王之相,長壽之貌,詩人之才。一出生就將會開始作詩,尤其喜歡拿藝術名作當日記本寫詩,據悉一生將達平均每日1.25 首。

然而根據西洋欽天監「維基.解密」(Wiki Leaks)教士夜觀「星光大象」指出:今年是西洋年1711年,愛新覺羅家的衛冕寶座,將在小皇孫滿兩百歲的六天後,遭挑戰者「共和」擊敗而展開落幕式(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

雖然如此,據悉,皇帝、皇子、皇孫三代累積的家當精品,預計每年將為挑戰者創造可觀的庫銀外匯,還會成為一種叫做文化創意產業的靈感泉源。

觀星家同時指出,三百年後2011年9月10日八月十三日的弘曆三百歲生日,卻將只有一人記得並為文聊表紀念。

太史非公曰:可惜可惜,「共和」完全忘了這位「精采三百」可以衍生的文創產值。


※關於 [歷史現場]--「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9/07/2011

Veni, Vidi, Visa

經濟學人

visa-free Travel:八月份為止,護照力最強的國家是北歐三國,免簽證國家逼近173國 (總數為223)。中華民國雖未列入此表,免簽證國家地區也表現不俗,8/11公布的數字是免簽證國家地區數92,落地簽證數24。





小寫的 visa free (免簽證),再加上大寫的 Visa free (免Visa卡),如果再連同免主宰 (Master卡),「流浪」就庶幾庶幾「留學」了!!

veni, vidi, visa: (I) came, (I) saw, and (I) shopped.

公元前的大帝觀光團是「我來,我見,我 (用武力) 征服(你)!」
今日的大客觀光團是「我來,我見,我買買買!」
(我用「錢」征服你?還是我「被」名牌征服?)

vidi 是拉丁「看」(原形 videre) 的字形變化,visa 也源自 videre。
簽證 visa 指旅行文件「已予檢視」(seen)。

背英文動詞變化很痛苦嗎?還好現在的世界語不是拉丁文!
一個 videre,依時態、語態、語氣、單複數等等,共有 140 個不同字形變化!!

「全民拉檢」考死你!

9/06/2011

(1492年9月6日訊) Columbian Exchange to Unveil!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TingTing.

(1492年9月6日訊) Columbian Exchange to Unveil!

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場「洲際生物大交換」今日正式揭開序幕。大洋波傳來的訊息告訴某洲際大陸的居民,他們將於36天後在岸邊「發現」一批從未見過的外來奇異人種。

後者自稱來自一個叫做「西方」的地方,正在前往一個叫做「中國」的地方,並堅稱這裡叫做「印度」。

見面儀式之後,主客雙方開始進行「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的動作。據可靠統計預估,此洲際進出口交易的類別、數量、與成長率都將極為驚人。比方預計進行一百多年之後,即可將本大陸原有居民的人口減少殆盡,並令一種叫做義大利菜的食物獲得其代表性元素,以及一個叫做台灣的島嶼獲得其形象符號。

據悉,四百多年後將流行一句話:「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ever meet」。對於夾在中間的本洲居民來說,他可能希望「西方 had never tried to meet 東方 – at least not via HIS home」。


※關於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9/02/2011

(1901年9月2日訊) Big Stick Policy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TingTing.

(1901年9月2日訊) Big Stick Policy

美利堅總統羅斯福今天在明尼蘇達州廟會上表示:所謂外交政策 ,就是「 語調溫柔,手持巨棍,保你暢通無阻行走天下 」(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不到一百年之間,這句屢試不爽的名句,已分別成為兩首轟動世界的中外名歌:「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敲死你的溫柔」。


※關於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9/01/2011

(1715年9月1日訊) 路易十四駕崩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 All the “Olds” That’s Fit to TingTing.

(1715年9月1日訊) 路易十四駕崩

聞名全歐的太陽王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今日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在位七十二年,是歐洲歷來在位最久的君主。

據悉,其太子等不及已於四年前死於天花,其太孫也等不及,三年前和太孫妃、太長曾孫在不到三週內先後死於麻疹。所以現在是由其倖存的五歲太次曾孫繼位為路易十五。

中國因為出過天花倖得帝位的康熙皇帝,聞訊表示哀悼,也慶幸自己兒子很多,多到可以諸子奪裔。

據悉,其實路易十四的兒子數目不下康熙,只是可惱的歐洲婚姻制度只准他有一夫一妻,那些兒子變成私生子,就不能繼承王位了。


※關於 [歷史現場 + 一日一英語]--「歷史現場」通訊社,在歷史上的今天,穿越連線,進行「一日一英語」報導,不但東西對看,而且中英夾雜。

霰彈變閃電

今天看電影 One Day,台譯「真愛挑日子」(片商真會譯!)劇中男主角告訴女主角他要結婚了,又加上句:「是閃婚~」。女主角道賀祝福,半開玩笑地問:「你確定你是孩子的父親嗎?」

中文字幕的觀眾一定很納悶,這前言不搭後語的笑謔一問從何而來?原來是譯者「神筆」,把 It's a shotgun wedding 譯成時髦新語「閃」,意思大變。蓋「古時」若「愛的結晶」出現次序弄錯,婚事多是在岳父大人舉槍強迫之下進行,故云 shotgun wedding/marriage。

「槍逼」是比喻,而且到現代當然更多已不必。但成語之妙就在於是用比的,而不在字面直說「本事」,以shotgun 暗指 pregnancy。電影字幕有長度與時間性的嚴苛限制,難度的確甚高。但是岳父大人的霰彈槍變成新郎的快槍閃,也失之未免有一點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