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007

寫給兒童的英格蘭史(1-1)

丁丁喜歡讀史。看前人寫史,趣味更不止一端,重點不只在他們筆下追述的史,卻在他們本身與所處時代的史觀、世界觀,以及從中反映的社會價值觀、知識觀。這也算是另一種「比較」歷史或「雙重文本」閱讀吧?!

尤其是寫給兒童的歷史故事,更可看出成人想灌輸給下一代的國民與國家意識型態。以下是一位丁丁喜愛崇敬的大文豪之作,讀來既富知識樂趣,又可一窺文豪心態。丁丁打算邊讀邊譯,以饗同好(如果有的話?^^ )。有興趣的也不妨猜猜這是誰人之作...

第一章 古英格蘭與羅馬人

如果你看一下世界地圖,會見到在東半球的左上角兒,有兩個島躺在海裡。這就是英格蘭與蘇格蘭,還有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組成了這些島嶼的絕大部分,再下來就要數愛蘭爾最大。附近還有一些小島,小到在地圖上只成了星點子,主要都是從蘇格蘭跑出來的碎渣──我敢說,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被澎湃不息的海水用力打裂而成的。古早的時候,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們的救主降生世上、安睡馬槽之前,這些大小島嶼就已經在這同一個地方了,洶湧的海水圍著它們怒吼,和今天沒有兩樣。可是那時的海面上,卻沒有巨大的船隻與英勇的水手活躍著,來回航行於世界各個角落。當時這片海域非常寂寞。島嶼也孤單地矗立大片水上。泡沬般的波浪沖打著它們的懸壁,陰沉的寒風吹越它們的森林。可是風與浪卻不曾把冒險家送到島上登岸,野蠻的島民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其餘世界也完全不知道他們。

聽說腓尼基人開船來到此地,這是一支古代民族,以貿易聞名。他們發現島上產錫和鉛;你也知道,兩樣都是很有用的東西,一直到今天,沿海都還出產。康沃耳地方最有名的錫礦,現在還是貼近著海。其中有一處,我親眼見過,這麼近海,根本就是從海底下掏挖出來的。礦工們還說,遇上狂風暴雨的天氣,他們若在那深深的底下幹活,會聽到海浪在他們頭頂打雷作吼。因此嘛,那些腓尼基人,沿著海岸航行,就可以不費什麼力氣地來到錫、鉛的產處。

腓尼基人和島民交易,用其它有用的東西換取這些金屬。島民嘛,本來都只是些野蠻人,幾乎全裸,最多只裹著原始粗糙的獸皮,還用有色土和植物汁液把身上抹得五顏六色,就和其他野人一樣。可是這些腓尼基人,又把船開到對岸的法蘭西和比利時,告訴那裡的人說,「我們到過海那頭的白色絕壁,天氣好的時候你也可以望見。那個國度,叫做不列顛,我們就是從那裡拿來這些錫和鉛。」引得有些法蘭西佬和比利時佬也跑過來了。這些人在英格蘭南部海岸住下來,現在叫肯特的地方。雖然他們自己也是粗人,卻傳授了野蠻的不列顛人一些有用的技藝,這區島上因著他們有了改善。另外可能也有人從西班牙到了愛爾蘭,在那裡定居下來。

於是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外來人和島民逐漸混合,野蠻的不列顛人長成一支野性、大膽的民族;幾乎還是個蠻族,尤其在外來移民很少深入的離海內地;可是他們很耐勞、又勇敢、強壯。

當時整個國度覆滿了森林,還有沼澤。大部分地區都霧氣又重、又冷。沒有道路、沒有橋樑、沒有街巷,也沒有任何讓你覺得可以稱做房舍的東西。所謂城鎮,不過就是一堆茅草搭蓋的小屋,隱在密密的林子裡,四周挖了道溝,還築有矮牆,泥巴砌的,或是用樹幹一個個堆起來的。那些人幾乎不耕種,更沒有五穀,只靠養牧牛羊牲畜過活。他們不造貨幣,把金屬環當錢使用。他們編籃子的手藝很巧,通常蠻番民族都是如此;他們還會製造一種粗布,和一些很差的陶器。不過蓋起要塞堡壘,他們倒是能幹多了。

丁丁註:什麼法蘭西、西班牙...當時都還沒有這些國家,狄大文豪只是用這些名詞幫助小朋友了解地理位置。此時無論不列顛還是對岸大陸,都屬於一支稱作Celtic的民族。

下一篇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