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0

Google 不是這樣用的

有位蠻令人欽佩的書店負責人,對翻譯及英語教學的出版、推廣貢獻甚多,去年在科學人雜誌登了篇文章用Google統計檢驗英文用法,介紹:

拜Google的強大計算功能之賜,現在對於英文的用法、翻譯如果有爭議,往往幾秒鐘內Google就會在億兆的英文材料中,比對出包含輸入字眼的網頁文獻,並提供具體的項目數量,讓我們依統計數字的多寡來判斷,比所謂的英文權威更可靠。
接下來舉了一個實例:

我們以英文報紙的實例說明。馬英九總統針對郭冠英事件談話,表示:「任何人都不能以言論自由做為不當行為的保護傘,來挑動族群對立。」今年3月25日的Taipei Times把這句話翻譯成 "Nobody can hide under the umbrella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engage in improper acts or instigate ethnic conflict. "。翻譯得恰當不恰當呢?我們利用Google搜尋看看:關於 "hide under the umbrella of freedom of speech" -site:tw -site:cn -site:jp -site:kr有六項搜尋結果,可見這種講法不是英文的習慣說法。
利用google查實例,是非常好的應用。可惜這裡示範的搜尋法卻犯了一項常見的應用錯誤,可稱之為「敲死硬搜」。語文是活的,利用萬千,同一句型或語法往往搭配各種辭彙或情境。硬邦邦地全句照抄去找,尤其猶如緊身衣般在引號鎖死之下去找,「找到」往往比「找不到」更令人訝異。姑不論 Taipei Times 的譯文是否適切,但像這樣的拜 google 大仙法屢見不鮮,而且只拜一次就驟下結論,正是很多譯者或英語學習者感到沮喪的一大原因:為什麼強大的仙姑上天下地,卻找不到可用答案?

聰明的搜尋者知道必須靈活變換組合,掐頭去尾,左右逢源,比方若改用 "hide under the umbrella of" 或再以 "umbrella of freedom of" 去找,就會發現有各種 freedom (speech/expression/religion/association...),以不同動詞祭出借用大傘 (hide/shelter..., be practiced/justified/protected...)。彈性「活用」 google,而非拿著硬邦邦的玻璃鞋硬往仙姑腳上套,才是英語學習者的上策。

丁丁還有一項私家 google 法寶,哪天心情好,再獻曝吧。

7 意見:

    等待好心情 提到...

    Taipei Times翻譯中的"Nobody can hide"與"or"有語氣錯誤,英文報紙水準應當高一些,尤其是翻譯政治人物的言論。

    "Nobody is allowed"比較忠實於原文,口氣肯定。

    "derogatory remarks"失真,加上譯者自己的了解,也弱了氣勢。

    丁丁 提到...

    難得六月天竟這麼乾爽舒服
    叫人心情不得不好
    法寶也拿出來曝晒一下難得溫煦的六月陽
    只是一曝光就不值錢了
    就是那個 wild character 嘛
    或者該稱 wild word

    丁丁 提到...

    再舉一例,若硬邦邦去找"create econimic miracles",是找不到 creates, created, creating出的miracles的。同樣也找不到其他「非經濟的」miracles,更找不到an miracle, the miracle, another miracle, a/the (whatever) miracle...

    等待好心情 提到...

    我好奇的是,「不當行為」為甚麼不選 misconduct 而用
    "engage in improper acts"與"make derogatory remarks";

    「保護傘」"under the umbrella of"或"under the pretext of"
    會比 cover 或 shield 更好嗎?

    Google可以扮演更好的角色。

    丁丁 提到...

    這個嘛~~~

    我想是因為語言裡面之所以有「同義詞」和「修辭學」的原因吧?我們不也可以問,即使在中文原文裡,為什麼要用「保護傘」一詞,何不就直接說「藉口」或其他任何說法?各取所需,隨人變化,所以字典裡才有那麼多字嘛。同理,有人主張行文簡練如海明威,有人喜好華美如朱天文。也是一種風格吧?

    等待好心情 提到...

    這正是我的意思,如果可以用頻率決定,寫作也不必修辭或同義詞了。但頻率有它的意義,比較英文常用語,語料庫比Google有權威,如「不當行為」:
    - misconduct (1850 311) 美式詞料庫(COCA四百萬字)出現1850次,英式(BNC一百萬字)311次
    - derogatory remarks (30 7)
    - improper acts (0 0) 表示英文作者幾乎不採用這一詞,我認為一般人也不該用,因為其中acts有問題,improper conduct (59 18) 或 improper behavior (42 5) 還比較好一點。

    此外,查collocation字典,pretext的介系詞有三個用法:
    - pretext for (260 65)
    - under the pretext (82 17)
    - on the pretext (66 35)
    三個都可用,應以上下文決定,與頻率無關。

    我建議以Google查有多少用法,因為collocation還是有限。只要用"不當行為 翻譯"就可找到許多可用字。如果有疑慮,再查語料庫的使用較有保障。

    丁丁 提到...

    couldn't agree more...

    And poetic licence is not an ordinary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