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09

A Dwelling Mentality

大陸電視劇「蝸居」,描述姐妹二人在繁華上海的生活困境。片名英譯 "Dwelling Narrowness",雖然不見得是「蝸居」形音義最貼切的唯一或「忠實」翻譯,卻是一個有幾分深刻又兼顧雙關的辭彙。有人認為「詩意」;較諸平面單層次的 a narrow dwelling,a humble abode,或甚至直取 snail 譯成 a snail whatever(不過英文語境裡的 snail 多在其慢其懶,不在其狹其陋),丁丁覺得此譯還有幾分「哲思」。雖然雙關意境可能是誤打誤撞,但在某種程度的意譯之下,頗能道出蝸居於實質湫隘與精神困頓的兩面錮囿。

但英語專家又紛紛出籠啦。網上高論頻見:「此種表達顯然不符英文習慣,甚至可以說頗為怪異」、「這是 Engrish 嗎」(丁按:此評或許也是一種 Orientalism of Engrish?)、「本人對這個翻譯非常懷疑,在google上搜索一下,根本找不到包含“dwelling narrowness” 的網頁,懷疑老外根本聽不懂什麼dwelling narrowness到底是啥意思」、「不知道是誰把這個電視劇的名字翻成這樣的,不過,Dwelling Narrowness 文法不通,不可取」...

google 不到 dwelling narrowness,就認定此詞「違法背習」,這是小學生的問「姑姑」法。「問姑」不是這種「死問」之法,如此天下語言再沒有新辭了,作家、詩人、文字人,全都可以擱筆。有程度的查法,是用同類轉借迂迴而問,比方:dwelling sadness, dwelling happiness, dwelling love, "dwelling sense of", "ever dwelling" ...但要能這樣推門敲鐘,首先必須懂得 dwelling 一字有此衍義。

至於認為 dwelling narrowness 不合英文文法之論,只能莞爾,想到「baby changing」事件。忽然發現 "dwelling narrowness" 一辭,倒頗能描述這個「大家談英語」現象。

11/23/2009

Kindle 脂批紅樓

Kindle 使用近一個月了
(雖然方才購進不久,amazon 就宣布推出國際版又降價!!還好丁丁一向只向前看~~~)

閱讀感覺極佳,一旦進入閱讀狀態,你會忘了機器或紙張的存在。字體可放大縮小,還有男聲女聲為你誦讀。電子紙之質地,電腦螢幕無法相比;攜便方便,真正是馬上、枕上隨處閒視之,拿著也比紙本書方便,尤其是大姆哥不用再那麼辛苦了。至於其他介面功能當然仍有相當多的改進與增添空間,翻頁速度也嫌稍慢了些。但軟硬體改良進步一日千里,如同當年 window 新出,與今日如同雲泥之別。亦如十幾年前,大家哪想得到今天幾乎人人投紙筆從鍵盤,與紙信道再見改用電子郵件。paradigm shift 的時刻已然揭幕了!

參考網上玩家指示,丁丁的 Kindle 也可以顯示中文了,但因為沒有中文輸入,只能寫英文notes,也只能做英文全文檢索(跨書檢索)。目前正在看脂批本紅樓夢,數十萬言,薄薄一板,不亦快哉!

11/22/2009

正譯改成錯譯

網上看到一則。
有人認為《達文西密碼》中譯本初版 page 270 這句話譯錯了:
原文:"What he means," Langdon said, "is that we worship the gods of our fathers."
原譯:「他的意思是,」蘭登道:「我們所崇拜的神,就是我們父親眼中的神。」
這個貼子的作者說:
...這是本書譯者最離譜的錯誤,這邊的「father」一詞對照上下文,應該翻成「神父」才對!!
咦好像是故意搞笑?原譯雖未能精準地將 fathers(父輩、父祖)和 gods(那些神、眾神)的複數意義,以及「祖輩傳講教導我們、代代相傳而來」的意蘊完整表達出來,但基本上方向是正確的。

原以為這是該貼作者個人意見,沒想到兩三貼後,另有讀者表示:
我們所崇拜的神,就是我們父親眼中的神」,這個部份,在我所買的版本初版七刷上已經修改成:「我們所崇拜的神,就是我們神父眼中的神」。可見,這真的是個很明顯而難以辯駁的錯翻。這已經不是修辭學上的問題,而是會造成意義完全失真的重大問題。一定要有看過原文的熱心讀者提出,出版社才知道要更正,後來的讀者才更有保障,也才能更確認作者的原義有被正確的傳達
嘆!「熱心」的讀者,「從如流」的出版社,對的改成錯的,可惜了一個譯者!

(以上引文,字型、字色,均丁丁所加)

11/11/2009

試譯雍正帝詩二首

這兩首詩,一是胤禛還身為眾多阿哥之一雍親王時代的皇子自道,一是萬人之上當了皇帝之後怨嘆此身不再自由的寡人怨嘆。悠閒,或許不得已;忙碌,其實是甘願受。性格複雜多面的雍正帝,真是難以看透。
生平耽靜僻,每愛住深山,百卉從榮謝,雙丸任往還
朝廷容懶嫚,天地許清閒,睡起三竿日,仙蹤似可攀

Seclusion is my indulgence;
Remote mountains my preference.
Let bloom and wither the flowers,
The Sun and Moon run their courses.
The court granting me idleness,
The world allows me easiness.
Sleeping till full is the daylight,
Like an immortal I’m almost.

閉門一日隔塵囂,深許淵明懶折腰
觀奕偶將傍著悟,橫琴只按古音調
新情都向杯中盡,舊慮皆從枕上銷
信得浮生俱是幻,此身何處不逍遙

Hustle shut out for one day,
Yuanming* had so rightly done.
Watching rounds of chess inspires;
Old notes only I play on.
How I feel I drink away,
What I worried slept to none.
Life is just an illusion;
Leisure is where I have gone.

* A famous literatus of Jin dynasty, who quit his government post and went home because he realized it was not worthy of stooping himself over just for some meager pay.

兩首譯文都試著放了半生不熟的格律與尾韻,第一首每句只勉強譯成八音節,五言譯成了八音。第二首僥倖湊成七音節,起碼還算合乎四爺的七律。

當了皇帝的胤禛,還向臣下這麼表白過:

向日朕之疎嬾,爾所稔熟。當應閑之時,何必汲汲遑遑以自苦。不特無益,而反有害也。俗云:「不是閑人閑不得,閑人不是等閑人」。此語雖俚,是或一道。及至今日,何可稍圖安閑,責任在身,非勤不可。

My idleness in the past you know very well. Indeed what was the point of endeavoring and worrying oneself unnecessarily when the time was only appropriate for one to relax? It would have otherwise done harm, instead of good. As the saying goes, “one who can't afford idleness can't be idle, while one who can cannot be one of idleness.” Some truth in it though the expression a little vulgar. Now the time has come when there’s no time for idleness. Duty calls for nothing but diligence.
這位四爺最喜歡掛座右銘,家裡頭掛得到處都是,比方皇帝老爹叫他:
戒急用忍
Quit Impatience; Exercise Restraint
他恭恭敬敬做成牌子天天放在座前。另外又寫了兩個大字提醒自己,別像少年時那般安適優游:
無逸
IDLE NOT
也是時時置於案前。這還不足,更有對聯走出走進都看得到:

惟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
One person to minister to the nation
Not the whole nation to provide for one single person

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
樂民之樂以和性怡情
The Heaven’s care’s my care, rise at dawn and sup at dusk
The People’s joy’s my joy, mind at ease and soul at peace

這簡直拿著皇帝在當清官賢臣在幹了!難怪有勤政之名。四爺,果然是條漢子!

(取材故宮「雍正大展」)


9/19/2009

回譯:如何循英譯找出中國歷史人名

很多人拜古狗大神,但一日丁丁尋思,明明是位才女,為什麼變成「狗狗」了?
從此決定為「姑姑」正名...

丁丁凡事請教姑姑,自姑姑出道以來,就與姑姑結緣甚深,對姑姑感戴之情,不能言表。姑姑學問淵博,莫測其深,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則大鳴,大鳴小鳴之間,端看你扣得是否得法。

五年多前,那還是丁丁從眾,誤將姑姑喚古狗的年代。網上某讀書版曾有人問:
請問大家,若讀英文的中國歷史書,人名英譯是自己沒聽過的,可以上哪兒問人?
該版善心版主答曰:
這個有點麻煩,因為人物拼音有用漢語拼音,有用羅馬拼音(裡面好像還有不同系統),且發音上,也用用國語官話發音,也有用方言(如粵語、滬語)發音的,因此非常混亂,就我個人所知,好像除了按照上下文脈絡,一個個去判斷,似乎沒有什麼好方法。

此外,洋人曾編有『清代名人錄』、『明代名人錄』的工具書,大型圖書館參考室裡或者會有,也可參考看看。要不,就要去找『劍橋中國史』一類大部頭叢書,從他的索引裡去比對出來了。當然,這些都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好像除了不怕麻煩,大概也很難讀好書哩。呵呵~

附記,網路時代裡,或者有更進步的搜索方式,你不妨死馬當活馬醫,把名字抓到『中國大百科』網路版去搜搜看,搞不好就碰對了。至『古狗』,那也是必試之道哩。^_^
問者呼救:
Dr ch'an Yu-gwan,thirty fours of age, a gradua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has been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complying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national goverment, that a chinese shall head al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感覺應該是名人,卻想不起音似的人.
丁丁見了,心想此事並非無法可救,立時與當時還大大失禮誤稱之為古狗的姑姑千里傳音密語兩個來回,馬上找到答案,提供問者:
陳裕光

先用"南京大學" 和 "國民政府",就會看見陳裕光
再用陳裕光和哥倫比亞確認,就出現這一條 應該沒錯啦

陈裕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裕光:教育家、化学家。1893年3月7日生于浙江宁波,自幼随家迁居南京,1905年入南京汇文书院(1910年更名为金陵大学,1952年合并于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成美馆求学,1911年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于1915年毕业,因成绩优异1916年由金陵大学选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留学期间,曾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并参加美国化学会,1919年他创办了《中国留学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版)。本着“教育救国”的理想,1922年夏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及系主任、教务长兼学校评议会主席、代校长。1925年受聘金陵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授,1927年10月被聘为金陵大学校长,是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1932年被推选为中国化学会首任会长,并连续当选为四届会长。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先后于1929年和194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育奖章和美国加州大学名誉教育博士称号。1989年4月19日逝世
問者興奮之餘,再接再厲...二問之:
再來再來,好快樂,一個文人
Mr. Wu Ching, formerly director of the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dviser to marshal chang, who has accepted the office of vic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in the new Pan Fu administration.(1927)
丁丁本著日行不必止於一善之心,立刻又call姑姑:
這個較難
針對the new Pan Fu administration.(1927) 查1927 總理
找到中華民國總統,總理,國民政府主席網站,發現潘復組閣以及各部總長
這是北洋最後一屆內閣,但次長級就「不見經傳」了
用張大帥 顧問 外交 次長等排列組合交叉查詢亦無結果
也許外交部有檔案吧(北洋及國民政府)
這段原文,看句構,應該還有上半截,是當時的新聞還是人事發佈命令嗎?
忽然靈光一閃,又詢姑姑,立刻破解:
找到了!!!用1927年內閣人事表的總長大名 王蔭泰 1927 外交
就找到詳細名單名單了! 就是這位吳晉老兄囉

秘訣是不要直接猜本人名 除非有些把握
儘量用肯定的相關人名做口袋式包圍搜尋
無三不成「禮」,問者又拋出三問:
沒有年代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abeled to the Minister of justice who is just in the Haag(荷蘭), that he has got to go at once to Geneva(日內瓦) to represent the Chinese affair at the league of Nations.
此公法文譯為Wang Tschung Hai,應該是"王寵惠"沒錯吧?
丁丁答(這一回,不想再代替問者去麻煩姑姑了)
其實還是有年代 國聯不就是那個年代嗎
這個容易 你只消用王寵惠和國際聯盟去確認一下即可

9/11/2009

若說這不是抄襲或剽竊,什麼才是呢

天底下不會有兩個譯者,不約而同使用「不常見的相同譯法與譯詞」
連思考脈絡,行文邏輯和順序都雷同
改兩三個字,調動一下次序
就變成自己的了嗎

很有意思的一首詩,又不是自己能力不足,為何要剽而據之呢

後續發展:本篇登出次日,發現該版主已經悄悄撤下其文,也算是消極地近乎勇了

A 為丁丁正版,B 為網上意外相逢,越看越眼熟...

(A) 艾略特的小詩。「現代」人一味迷戀科技,卻失落了歷史與人文;大師頗表不滿。姑且譯義,揣其神情語氣,至於格律、韻腳,力不能及也...

(B) 這首詩的作者是艾略特 (T.S. Eliot ),抱怨人們迷戀科技發展,卻將自然與歷史拋諸腦後。版主譯文只能描摹原詩神髓,無力顧及韻腳。

Lady, you think too much of speeds,
(A) 大小姐,您太看重速度,
(B) 小姐,你太重視速度,

Pulleys and cranes swing in your mind;
(A) 滿腦子滑輪吊車晃動,
(B) 滑輪吊車迴盪於腦中,

The Woolworth Tower* has made you blind
(A) 伍家摩天樓迷花你眼
(B) 伍爾沃夫大樓盲你眼目,

To Egypt and the pyramids.
(A) 埃及、金字塔你通通不見。
(B) 埃及金字塔你視而不見。

Too much impressed by motor-cars
(A) 儘向那自動車咋咋稱奇,
(B) 你嘖嘖稱奇於自動車,

You have a false historic sense.
(A) 你把那歷史通通搞錯。
(B) 無奈卻混淆歷史眼界。

But I, perplexed at God's expense
(A) 可我,則對著上帝的手筆納悶
(B) 我則參不透上帝手筆,

Of electricity on stars,
(A) 竟能叫星兒都來放電,
(B) 竟能讓眾星相偕放電,

From Brighton* pier shall weigh the seas,
(A) 這樣的我要到布鎮堤畔量度大海,
(B) 我要到布鎮堤畔度量大海,

And count the sands along the shore
(A) 沿著那岸邊點數繁沙
(B) 沿著海岸線數點繁沙無數,

Despise all moderns, thinking more
(A) 管它多少現代,心心念念、且想我
(B) 甭管現代產物,懸懸念念,

Of Shakespeare and Praxiteles*.
(A) 莎翁、普老
(B) 思思想想,唯莎翁與普老。

8/19/2009

Baby Change 式公案又一樁

They should have been evacuted earlier...

半瓶醋媒體一看立刻無知(抑有心?)大驚:蝦米?怪災民沒先撤離?
半瓶醋公眾一聽立刻盲從(很有學問地)跳腳:蝦米?怪災民沒先撤離?

真的和 Taiwan, Touch Your Heart 一般撼人五臟!

語態(voice) 也不分,語氣 (mood) 也不辨
學了一堆文法「學」,半點文法沒學會!

8/18/2009

悼!

這是一個全民起魈的時代

整個現象,就和 baby change 群起而舞之的焦慮症與半瓶醋無異
只是這回,是喝下了一大瓶工業酒精,集體自殺進了瘋人院

這個島,可能真的沒有太多獨立與理性思考的頭腦了

難怪三人成虎,難怪袁崇煥枉死,難怪明人自取滅亡

8/17/2009

學而不「學」

小學生需要不要學修辭?
--當然需要!而且絕對必要!
--但請注意不是學修辭「學」!

倡導者、推動者、執行者、贊成者、反對者、評論者、大記者...
請先把名稱與內容語義釐清~~

一般人學英文需要不要學文法?
--當然需要!而且絕對必要!
--但請注意不是學文法「學」!
(不過現在似乎往往相反)

國民要不要學語文?
--當然需要!而且絕對必要!
--但請注意不是學語文「學」!

8/10/2009

Come the Rain, Gone the Wind

網上看到這個討論

問者的問題,主要在 "come nightfall" 或 "come Sunday","come morning"這類句型,雖然意思懂了,就是 when whatever comes"之意,但背後文法結構或理由是什麼?

根據丁丁過去相關所閱,可以如下解釋:

1. 首先當然先把倒裝還原: Come Sunday --> Sunday come
2. 再把省略的字添回去:(when) Sunday (is) come
3. 整個句型其實是以「被動」表現,come 其實是過去分詞當形容詞用
4. 更進一步,在此 is = has
 因此:when Sunday has come, i.e. when Sunday comes
5.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用法與省略呢?把 come 換成 gone 就很清楚了
When Sunday has/is gone
--> Sunday gone
--> Gone Sunday

Come 的現在式原形和過去分詞長得剛好一樣,因此造成困惑;而且除上述特定形式用法,現在鮮少以被動式表示 come 的概念。而Go 的動詞三態各有不同,被動語態表現至今普遍使用,比方 he was gone、with him gone、what's wrong with girls gone wild (CBS headline)。最有名的,就是 Gone with the Wind 了!


7/19/2009

Some Are ALWAYS More Equal Than Others

Some E-Book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Amazon Erases Orwell Books from Kindle

發生這等 post-modern, super ironic, surreal incident,真的就只能說:
歐威爾是個 uncanny 大預言家!
And repeat after me:
All "(you fill in)" are equal;
Some are ALWYAS more equal than others!

7/04/2009

排隊學問大

排隊現象可看出一國文明指數與聰明程度:

1. 知道要排隊,而不是萬頭鑽動齊聚台前。櫃台後的承辦者也尊重先來後到的次序
2. 知道不要插隊或有縫便鑽,也不要把「一線道」排成「二線」、「三線」...
3. 知道與前面的人保排適當距離,不近也不遠
4. 知道不要觀看前面的人正在進行的事務(交易、掛號等等...)
 也不要觀看對方的物品(金錢、證件...)
5. 知道如何聰明有效地「利己」排隊:
 排成一列流暢又公平 vs 排成多列只能碰運氣乾著急
 (在洗手間效率最明顯...)
6. 知道如何聰明有效地「利他」排隊:
 讓出他人行走空間,比方自動排成連續之字形隊伍
 而不是排成長長一條擋住來往動線

以上「知道」當然包括「做到」。台灣已在1-5項上逐步邁進,有好幾項可說接近滿分。

但第6項的自覺性仍是零分。不但排隊者欠缺這個概念,負責秩序者亦然。尤有甚者,反應性也是零分;他人提出建議,負責秩序者依然有聽沒見,繼續任由長長的隊伍一字拉開,成為人行道、室內大廳...的障礙。不知是聽不懂,還是隨他去。

台北捷運公司工作人員如此:
木柵線停駛期間接駁公車站所見,候車牌前一條長龍把人行道一切兩半,來往行人只能撞人牆。現場還有捷運公司人員服務呢,卻把隊伍指揮成行道路障。

北美館警衛亦如是:
今日在北美館龐畢度展所見,人潮洶湧的大廳,被購票長龍隔成兩半,正在大門口,旁人進出兩艱難。更妙的是此之不足,還九十度轉個彎,再來一長條,左右也不通。其亂可想而知。

習慣是養成的也需教成。希望公私機構負責維持公共秩序的人員開始,接受這方面的觀念與技巧訓練,不要讓文明排隊成為另一種妨礙「交通」的不文明盲腸。

7/01/2009

減字西洋菜

中譯英:

不是不能「逐字」譯,但是要切記幾個中文方塊字或中文詞合起來,才對應一個英文「字」。

不妨先想一下英譯中時,往往是使用「加字法」或「稀釋分擔法」--
隨手舉個簡單例子,比方 breeze 這個英文「字」,姑以 yahoo 奇摩字典釋義為例:
名詞:微風
動詞:一陣風似地走
好,現在變成中譯英:看見這幾個中文字,我們會譯成「幾個」英文「字」呢?

6/28/2009

贅與煩






其實
所謂
的動作

感恩
疼惜
不公平
情何以堪
自有公評

5/26/2009

冠詞篇:差很大

全民一起來!複習基本英文文法...

冠詞與大小寫:

(a) province of Taiwan

(the) Province of Taiwan

Taiwan Province

(a) Taiwanese province (of AAA)

(the) Taiwanese Province (of AAA)

5/23/2009

英文的一個部門

WHA 列一個 China (Province of Taiwan),又見全民大開鍋立刻變成英文專家,不是紛紛跳出來笑 WHA英文差,就是得意洋洋台灣併吞了中國,或硬指著英文說中文:台灣的一省。

又是英文老師沒教的事。老師只教我們背文法術語:冠詞、定冠詞、不定冠詞,可是實際到底怎麼用?這個嘛莫宰羊。所以說英文時以中文文法造句 I have book. You eat apple,英譯中時也無視於原文,自動用中文文法解讀:Province of Taiwan 變成了中國是台灣的「一」省。

那來的「一」?

以此類推,Republic of China 是中國的一共和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是加州的一校,Department of English 是英文的一系,Department of Health則是衛生的一署:專管左耳的衛生署、左耳的衛生署、流感的衛生署、入WHA/WHO的衛生署...署署相連到天邊。

有個歷史名詞:Province of Canada,如果照全民皆英文專家的中文文法化解釋,自然是加拿大的一省了,加拿大不是有很多省嗎,越想越通。可惜,不對。

以上非關政治,純屬技術討論。

4/09/2009

不明飛行物體--張愛玲的寶塔

張大天師愛玲真不愧文字高手!「小團圓」名字取得好,原型前身英文版大名「Book of Change」一樣精采,兩個名字隱喻反諷全都到位。

「易經」這個名字本身就弔詭,「經」者常道也,易成了經,正是 The only thing that is constant is change。

聯合報張愛玲小說「易經」 明年上市提及,愛玲祖奶奶英文自傳還有第二部記少女時期,名為「The Fall of Pagoda」。妙呀,看來這又是人精字精文精愛玲借典的高明手法。The Fall of Babel,The Fall of Rome,甚至 The Fall of Ivory Tower,轉用東方寶塔意象。總之,塔倒了,樓塌了。

可是這篇報導卻說:暫譯『墜落之塔』(另有報導譯「墜塔」)。不知是皇冠出版社暫譯還是執筆記者暫譯?不論從文字及邏輯本身,這個暫譯都簡直是很多青蛙跳下水(「撲通!撲通!撲通!」)。The Fall of X 明明是 「X 之 Fall」,怎麼成了「Fall 之 X」。而且,從天上忽然掉下一個塔嗎?白娘娘的「雷鋒塔倒」變成偉大的人民戰士「雷鋒墜塔」,雷鋒從塔上墜落。想起童話故事 Chicken Little 和我們的杞人:The sky is falling!

文中引出版社表示:「此書最大的挑戰是找到適合的譯者,精準地將英文還原回張迷熟悉的用字、氛圍,翻譯難度比哈利波特還要難。皇冠已尋找數月,候選人包括兩岸三地的知名譯者、作家,最遲下月便會敲定。」

沒找到適合譯者之前,請不要「暫譯」吧!

3/25/2009

Jane "Austin"?

很多讀者(或非讀者)都誤以為珍.奧斯汀小姐的姓是 Austin。
甚至包括讀過好幾遍英文原著的書迷在內。

雖然 Austen、Austin、Auston 等類似拼法的 surnames 都源自 Augustus,
但名從主人,總不能硬要叫孔明改姓「葛」吧。

2/15/2009

That Elusive「青」

如果要用一個字,串起華夏藝術之美的精靈,我選「青」。

「青」,真是奇妙的字眼。它到底是什麼顏色呢?

我走進故宮,玉燦珠光的帝后珍玩之中,它是玉白菜的「翠」。遠溯古典文明,它是斑駁的「綠」鏽(patina),令國之重器由「金」變成「青」。站在北宋汝窯前,它又幻化成為那雨過之後雲破之隙的「天青」(eggshell blue?)。

所有的綠、各色的藍,在文物語彙裡幾乎都成了「青」:寓意「青青」白白的翠玉白菜、青銅(bronze)、青瓷、青白瓷、青花瓷、天青、豆青、粉青、影/隱青、梅子青...南青北白,為什麼不稱藍?或稱綠?

青花瓷的青花,是氧化鈷(cobalt oxide)發色。青瓷的青,則是氧化鐵還原的「鐵色」(該叫「鐵青」才是!)。鐵多了發黑,鐵少了色白。早期的青瓷泛土黃,何青之有?

我走出故宮。抬頭有青天,遠望有青山,天上有青雲,一縷縷青煙。地上有青草地,還種了一畦一畦青菜。

多少藝術、文化,同樣離不了「青」:舞台青衣、青綠山水、作畫丹青、著書殺青、留照汗青、青史成灰。老子青牛、安石青苗、小杜青樓。

它是藍,是綠?什麼樣的顏色是「青」出於藍?為什麼白娘娘身旁是青蛇不是綠蛇或甚至藍蛇?

為什麼是「青」睞有加(favored)?原來它又是黑了:鼻青臉腫(bruise),鐵青著一張臉(livid,發黑、發灰?),馬路的瀝青(asphalt、pitch),青絲伴青燈(它既是黑又不是黑了)。

為什麼是刺青(tattoo)而不是刺藍刺綠或刺黑?

我到處看見青;我的青春小鳥,我的青鳥如夢,我的青澀年華。我追憶青青子衿、青梅竹馬。然我不已復青年。

它是生澀(green、verdant、naive)?是豐茂(green、verdant、lush)?

我想起了「靛」,它裡面也有青。我去查字典:(一)天然的青色染料,用藍草的葉子浸水加石灰沉殿而成。(二)藍色與紫色混合而成的顏色。

為什麼同一個字「青」可以代表這麼多顏色?

我再查英文字典:作青瓷時它是十七世紀法國劇中的牧童美男子 Celadon,作青花瓷時它又是聞名天下的 blue and white 或 underglaze blue。作染料時它是青色的靛 indigo,但彩虹裡的靛卻又是藍+紫的 indigo了。

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我們卻又只說,那件藍毛衣、綠外套、甚至藏青裙子,卻從不說「青色」衣裳?我想起了一首歌,如果改名為「天天天青」呢?

青只存在於古典、文雅、成語成詞裡面,白話已經忘了它嗎?

綠建築,為何不稱青建築?綠黨,為何不稱青黨?(當然我們有過青幫了)。

既然談到政治了,為什麼是「藍綠」?而不是「青綠」,或「藍青」(藍青:不藍不綠,不純粹)?正好,乾脆「青青」吧,兩下成一家了。原來真是源出一門。

這個捉摸不定的青,忽綠忽藍忽紫忽黑的青,我還是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顏色。

2/14/2009

歲次己丑

一年容易又春天,遷居此站已三春矣!